韓慧
白沙集中開展“流動車管所”送服務下鄉活動,群眾得以就近辦理車駕管業務;瓊海創新推出“5+1”審批服務清單,“告知承諾”“秒批”“容缺受理”等服務讓群眾少跑腿、辦好事;瓊中推行“137”工作制度,對事項下達、進展、辦結情況全程督辦……“查堵點、破難題、促發展”活動啟動以來,不少市縣、部門創新方式方法,突破陳規舊章,讓群眾辦事得實惠,體現出可貴的創新思維。(7月19日《海南日報》)
所謂堵點、難點,往往都是矛盾聚集的棘手問題,既有日積月累的老癥結,也有新情況下產生的新問題;既有群眾反映強烈的“硬骨頭”,也有阻礙社會發展的“絆腳石”。問題的具體情況雖然各有不同,但往往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解決難,沒有現成答案。比如,有的是歷史遺留問題,因為時過境遷,難以追本溯源還原細節;有的牽扯多家單位多個部門,權責難以厘清……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堵點、難點往往是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營商環境優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如何解決考驗著政府的為民初心和治理水平。如果一味躲避、遮遮掩掩,只會讓問題越積越多,甚至積重難返,錯過解決問題的良機。迎難而上,努力創新,才能攻堅克難,收到實效。因此,需要進一步增強緊迫感、使命感,拿出“敢拼才會贏”的勁頭,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多從新視角看問題,多用新思維找路子。
多些創新思維找路子,需要一股子闖勁。要不斷強化責任擔當,提高思想認識,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找準堵點,在對癥下藥、靶向治療中切實將堵點鏟除。查堵點“把脈問診”、破難題“治病用藥”,目的是促發展“強身健體”,因此,不能為創新而創新,而要以問題解決為標準評估問效,重視人民群眾和市場主體的實際感受,不斷推動活動走深走實。
鼓勵創新方式方法,也要健全容錯糾錯機制。一些方式方法沒有先例可循,打破陳規舊制的效果如何,也需要實踐來檢驗。這就需要從制度層面為創新者撐腰,給予足夠的施展空間,以激發干事創業熱情,催生更多新方法、新路子。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