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百姓“舌尖”幸福
為種業創新貢獻海南力量
海南日報記者 黃媛艷
4月3日的2023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現場,保障肉類、蔬菜、水果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為種業創新貢獻海南力量成為熱議話題。
豬肉是我國居民肉食的主要來源。“海南地方豬存欄比例高、出欄占比高,年豬肉產量33.86萬噸,我們通過用好豐富的地方豬資源開展‘一豬兩用’,地方豬既是重要的肉用產品,也是新興的模式動物,有效滿足多元化市場需求和科研需要。”海南省農業科學院三亞研究院教授李新建說。
一蔬一飯,人間至味。
當前,我國已基本實現基本農副產品的有效供給,但真正做到以多元優質的供給守護著人們“舌尖”上的幸福,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蔬菜種業市場,是典型的設施蔬菜大國,但不是設施蔬菜強國,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不高,施肥不科學、營養失衡、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空間較大等問題困擾產業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天來認為。
如何迎難而上,在解決種業創新“卡脖子”問題上作出海南貢獻?
“我們要有效開展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用好海南自貿港政策、區位優勢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崖州灣科技城知識產權特區等平臺,加大國外蔬菜種質資源引進力度和特色地方品種考察收集力度,建立跨學科聯合創新合作機制,協同創新打破基礎研究和商業化育種的界限,不斷健全知識產權管理政策和加大保護力度,鼓勵科研創新和種企加大研發投入。”國家大宗蔬菜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張友軍建議。
“海南積極建立健全保種體系和良種繁育體系,全省11個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已掛牌,今年將全面開展省級核心育種場遴選。同步地,我省全力壯大地方特色畜禽產業,將文昌雞高效育種技術研究和良繁體系完善納入重點工作,成立全國首個地方豬產業技術體系,圍繞地方豬種質資源保護、挖掘與種質創新、飼料資源開發與精準營養研發、重要疫病防控與凈化、高效養殖技術集成與示范等方面凝心聚力發揮各方作用,推動解決產業發展各環節堵點問題,保障食物安全。”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李蕓說。
(海南日報三亞4月4日電)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