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夢瑤
超2400架次,這是海南自貿港一站式飛機維修產業基地自2022年投產以來,截至今年9月的飛機維修數量;約90萬元,這是海南實施“一船兩用+跨關區直供”海上供油新模式后,預計可為企業每月節省的船舶租賃費用。
從新業態“拔節生長”,到企業經營“減負”,一增一減之間,離不開一個“關鍵變量”:營商環境。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要任務和關鍵所在。封關在即,海南自貿港營商環境“成色”如何?從政務服務升級到產業生態培育,從優化園區發展環境到打造區域“一體化”服務陣地,梳理海南日前新發布的第六批優化營商環境示范案例可見,海南以系統思維推進營商環境全方位、深層次優化,正厚植經營主體成長沃土,加快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從政策賦能到服務護航,構筑產業發展硬支撐
在海南,企業申請用電成本支持,需要幾步?
不必提交用電證明、無欠稅證明等材料,當符合條件的相關企業收到“海易兌”平臺精準推送的用電支持政策后,即可“一鍵”申報,實現用電支持“免申即享”。
2024年,我省兌付企業用電支持補貼4.9億元,惠及企業660余家,重點產業用電成本降低超18.8%。
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如此變化,得益于我省工信、財政等部門的多方聯動:以“數據賦能、信用支撐、流程再造”為核心,創新推出用電支持“免申即享”、新能源汽車個人充電補貼“免申快享”等服務模式,讓越來越多政策紅利實現“一鍵直達”。
推動政策紅利真正轉化為產業機遇,這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抓手之一。
剖析新一批優化營商環境示范案例,不難發現,海南從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到政策再加力、服務再提升,始終瞄準產業發展的現實痛點,不僅持續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也讓產業生態愈發繁茂。
在海口,飛機維修產業“圈粉”全球航司——
一方面,進境維修免保證金等自貿港優惠政策有序落地實施,形成政策疊加優勢;另一方面,“一站式”航空維修產業中心的建設滿足航司“一站式”維修需求,航空發動機“直通入區”等通關便利化措施,更切實助企降本增效。
海口美蘭空港吉耐斯航空發動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總裁吳棟陽算了一筆賬:企業享受自用設備進口“零關稅”政策,累計節省稅費約1億元。
在洋浦,保稅油加注業務快速發展——
2024年5月,在海口海關所屬洋浦海關完成保稅油出庫監管后,“潤吉9”輪從洋浦神頭港出發,前往廣西對“英達”輪船進行“船到船”加注710噸保稅燃料油業務,標志著“一船兩用+跨關區直供”海上供油新模式開始運作。
相較以往,該模式突破功能、地域限制,賦予供油船舶“雙重功能”,實施環北部灣一體化供油。
“如此一來,不僅有效解決了運力分布不均衡的問題,也大幅提升了船舶使用效率,每月可為企業節約經營成本約90萬元。”中國石化燃料油(海南)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從“一園”到“全域”,企業隨時隨地好辦事
因缺乏有效抵押物,過去,中小型農業企業難以獲得傳統貸款支持。但如今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高新區,這一“窘境”已難見到。
今年6月,位于該園區內的海南農樂南繁科技有限公司,憑借“高抗逆性巨胚稻不育系的選育方法”專利,以知識產權專利抵押的方式,申請到200萬元的純信用擔保貸款,擔保費率低至0.1%。“這筆貸款不僅可以補充公司的流動資金,還進一步盤活了公司的無形資產。”該公司負責人王仕明感嘆道。
“信用+園區擔保貸”,這是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高新區打造的15個“信用+”便企應用場景之一。
從“信用+園區擔保貸”緩解融資難,到“信用+知識產權預審服務”搭建快速審查通道,再到“信用+南繁用地”優化土地資源配置……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高新區持續推進信用園區建設,讓越來越多園區企業以“無形信用”換“有形便利”。
事更好辦了,如此感受不僅局限于園區企業。
在三亞市天涯區,“‘益’企在黨群”平臺服務拓展至轄區所有社區,社區網格長(員)、黨員志愿者、群眾志愿者深入社區網格宣傳和收集企業需求信息,打通為企辦事“最后一米”。
在陵水,區域一體化審批服務新模式的推行,打破制度壁壘,突破地域限制,全面實現辦事“只進一門”,更多事項全域通辦、就近好辦、“碼”上可辦,企業和群眾辦事更省心。
企業需求在哪里,服務“觸角”便延伸至哪里。從一座產業園,到一片轄區,再到整個縣域,如今在海南,優化營商環境的前沿陣地連點成線、聚線成面,政務服務擴面增效、增值服務多點開花,讓企業群眾得以隨時隨地辦成事。
從政府有為到司法善為,讓投資者無后顧之憂
海南某軟件有限公司承接了儋州某部門的一個無紙化辦公云運維服務項目,項目周期長,合同金額大。
放在過去,企業不得不顧慮一個問題:項目款能否如期支付。“如今有了這個平臺幫我們盯著合同,再也不用擔心這些問題。”該公司負責人顏標坦言,這讓他們的心里踏實了不少。
顏標口中的平臺,指的是儋州在全省率先打造的政府合同監管新模式,即依托儋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搭建合同履約子系統,以“定期預警+常態化督導”的方式,實現對政府合同履約情況的動態跟蹤和全程監管。
自2024年7月正式運行以來,該政府合同履約監測系統已歸集687個合同,督促各單位按時序支付合同款項約6.3億元。
以政府守信換投資信心,說到底,離不開一條主線:構建更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去年9月,香港居民林某與某銀行發生金融借款糾紛。依托海南省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國際商事糾紛解決中心,今年8月,林某與對方通過“在線視頻調解系統”快速達成和解,一樁當事人以為會耗時耗力的案件,得以快速高效解決。
“感謝法庭,立案2天就幫我解決了大問題。”林某感謝道。
長達十年的涉外合同糾紛得到一攬子解決;一起標的額1.7億余元的涉外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件達成調解;某涉港訴訟案件中,實現“數字人民幣”退費,有效破解外國、港澳臺人士受領訴訟退費、領取執行案款難題……一系列個案背后彰顯的,是海南通過構建一站式涉外訴訟服務機制,持續提升的多元糾紛化解和司法服務能力。
截至目前,海南自由貿易港國際商事糾紛解決中心已有20家調解機構、4家翻譯機構、6家域外法查明機構、1家公證機構入駐,利用“線上+線下”同步分流方式向各機構推送調解案件202件,191件案件完成調解流程。
從政府有為、履約踐諾,到司法善為、訴訟便利,以新一批優化營商環境示范案例為觀察窗口,可以看到,海南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經營主體合法權益,正以更優營商環境推動自貿港高質量發展,讓投資者在這里有發展底氣、無后顧之憂。(本報海口10月22日訊)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瓊公網安備 4601080200000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