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師生規模近萬人
一座“無界校園”一片“留學”熱土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婷 通訊員 趙勝楠 實習生 林紫嫣
11月3日,一場秋雨伴著海風輕拂陵水,空氣沁人心脾。在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的共享教室內,北京郵電大學瑪麗女王海南學院大四學生單小騫與同學們正跟隨外教探索計算機科學的奧秘。試驗區于2022年迎來首批學生入駐,到如今,師生規模已近萬人,迅速崛起為中國教育開放新高地。
“這幾年,各高校教學樓、圖書館、體育場等設施陸續建成,食堂多了,菜品也更豐富了。”單小騫說。得益于獨特的“大共享+小學院”辦學模式,試驗區內沒有圍墻阻隔,各類公共設施向全體師生開放,營造了寶貴的跨文化交流空間。
“打破物理隔閡只是第一步,更深層次的是突破制度壁壘。”試驗區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鄒文濤說,園區推行“五互一共”培養機制——中外互鑒、學科互融、文理互通、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管理共商,助力學生構建個性化知識體系。
目前,試驗區開放了287門次共享課程,覆蓋所有入駐高校,選課學生超6000人次。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在此共同學習、生活,構成一座多元交融的“無國界校園”。
試驗區國際特色鮮明,有三分之一的課程由外教授課。中國傳媒大學考文垂學院外方駐地學術主管弗雷德里克·馬科維茨介紹,已累計有17名英國本部的外教來授課,保障學生接受原汁原味的國際課程,“我們開設了視覺傳達設計(本科)、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設計學(碩士)三個優勢專業,注重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
據了解,試驗區的專業設置緊密對接海南自貿港產業需求,已開設20余個本科專業,構建“1+3+N”學科專業體系:“1”為基礎學科群,“3”為文化旅游、高新技術、生態環境三大應用學科群,“N”為根據自貿港建設需要動態調整的特色學科。
記者注意到,試驗區里,由校企共建的各類實驗室與創新平臺屢見不鮮,如“黎安數字實驗室”,涵蓋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領域,學生可參與校企聯合課題;還有與華為等企業合作設立的“數字經濟人才發展中心”,提供從培養、認證到實訓的閉環服務,推動人才與產業精準對接。一個個平臺,正成為學生檢驗真知、錘煉技能的“練兵場”。
暮色降臨,實驗樓的燈次第亮起,圖書館里,各地學子圍坐交流,中英雙語交織出“留學海南”品牌的生動圖景。未來,這座規劃規模3萬人的園區,將繼續書寫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新篇章……
(海南日報椰林11月3日電)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瓊公網安備 46010802000004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