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實行“五互一共”人才培養新模式
“無邊界”校園架起跨文化之橋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迎春
“話劇是一座小小的文化橋梁,真正的情感共鳴可以跨越國界,能讓不同國家的學生都讀懂中國人對‘愛與尊嚴’的執著。”近日,在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舉辦的“以書為媒匯集四方”中外書香匯活動中,飾演話劇《雷雨》中繁漪一角的緬甸學生莊瑞清在演出后感慨道。
這場由北京語言大學海南國際學院中外學子聯袂呈現的話劇《雷雨》選段,贏得了來自不同高校、不同文化背景觀眾的掌聲與共鳴。
活動中,不僅有經典話劇,還有悠揚的二胡、行云流水的書法表演、《小王子》選段朗誦、《Memory》音樂劇選段等節目輪番上演,不僅讓中外師生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鴻溝,也促進了各入駐高校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提出,“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
“開放、共享、無邊界”的學習生態,在這個國際教育園區隨處可見。作為海南自由貿易港13個重點園區之一,試驗區以教育對外開放為核心使命,目前已簽約26所中外知名高校,教育部正式批復10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
中國學生不出國門,能夠享受國際一流的教學、科研及實驗資源,海外學生也能學到中文及中國文化。中外高校間的融合與學生間的交流互動,使這里成為一座多元交融、開放互鑒的國際教育新高地。
立足園區集中布局的中外高校資源優勢,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探索形成“五互一共”(中外互鑒、學科互融、文理互通、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管理共商)人才培養新模式,搭建起具有國際化視野、復合型特色的育人平臺。
“園區的學習經歷為我打開了一扇廣闊的窗,讓我接觸到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和前沿知識,真正拓寬了我的國際視野。”北京語言大學海南國際學院大一學生吳家陽說道。他就讀的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數字傳播與語言服務)專業,是北京語言大學與法國克萊蒙高等商學院合作籌建的“克萊蒙語言科學與產業學院”設立的,旨在培養“語言+人工智能+商務”的復合型人才。
一次利用數字技術探索聲波奧秘的實踐課,讓吳家陽記憶猶新。“看不見的聲音變得可視化,特別酷!我們嘗試動手用數字技術去解決現實世界的傳播問題。”他相信,這種跨越語言和文化的學習經歷,是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依托‘大共享+小學院’辦學模式,試驗區支持各高校共享一流學科下的特色課程,引導外方合作高校共享優勢國際課程,學生可通過統一平臺跨校選課,所修學分直接納入學業成績,實現‘一平臺選課、學分互認、課程共享’。”試驗區管理局教學服務部(學生工作部)負責人范啟標說。
雖然就讀于中國傳媒大學海南國際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但蔡伊霏今年秋季學期選修了由中國地質大學開設的《寶石鑒定與首飾設計》。課堂上,她不僅學習了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還結識了其他高校志同道合的朋友,讓“留學海南”的體驗更加豐富多彩。
目前,試驗區已統籌開放287門共享課程,涵蓋文、理、工、體、藝等多個領域,覆蓋100%入駐高校。課程累計達422學分、6315學時,選課學生超6000人次。人工智能、人文藝術與理工、體育活動、非遺傳承、跨文化交流、全球領導力等多個學科領域的共享課程頗受學生歡迎。“校園無圍墻、教室無壁壘、學術無邊界”的理想圖景,變成了每位學子都可觸及的日常。(海南日報椰林11月2日電)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瓊公網安備 46010802000004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