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修復團隊工作人員在海南三亞鐵爐港古紅樹林,對一棵被臺風“劍魚”攔腰折斷的紅欖李母樹,進行殘枝清理和主干修復。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攝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水鞋陷在鐵爐港古紅樹林的灘涂里,譚仁軍仔細盯著從針頭流出的營養液。這是在為遭受臺風“劍魚”傷害的百歲紅欖李母樹補充養分,作為生態修復人員的他深知,“藥量”須根據樹的大小來精確調控。
這一天是9月9日,一場搶救“國寶”紅欖李母樹的行動在此已經持續了8天。
8月24日,臺風“劍魚”夜襲海南三亞,12級風圈持續肆虐6小時,陣風最大風速達55.4米/秒(16級),造成2萬多棵樹木倒伏或傾斜,位于三亞市海棠區鐵爐港的古紅樹林也遭受創傷。其中,6棵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欖李母樹,有的被攔腰折斷,有的主枝斷裂。
臺風過后,三亞市林業部門第一時間組織紅樹林科研團隊會診。9月2日,由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科研人員與海南弗佑生態修復技術人員組成的修復團隊緊急趕赴現場,開始搶救紅欖李母樹。
為何救這幾棵紅欖李母樹?“少一棵母樹,紅欖李在中國消失的風險就多一分。”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研究所主任曾德華蹲在灘涂上,手指撫過樹干上的傷口。紅欖李為使君子科欖李屬植物,是鐵爐港古紅樹林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如同海南熱帶雨林中的海南長臂猿。2021年紅欖李從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被提級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據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2016年發布的報告,當時全國僅存14棵紅欖李母樹,三亞鐵爐港9棵,陵水大墩村5棵。如今這些樹齡超百歲的“活化石”,是維系物種存續的希望——鐵爐港現存的數千株紅欖李幼苗,是科研人員用這9棵母樹的種子,歷經多年人工催化培育而成。
鐵爐港這片面積僅4.3公頃的紅樹林,孕育著518株古紅樹,除9株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欖李外,還有20株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木果楝,以及正紅樹、欖李等眾多珍貴樹種,承載著全國90%的真紅樹植物與95%的半紅樹植物,是不可缺失的“紅樹基因寶庫”,更是眾多鳥類、魚類、蟹類和軟體動物的重要棲息地。
怎樣去救這些受傷的古樹?面對受損的紅欖李母樹,修復團隊的救治既精細又講究“生態智慧”。現場可見,一棵紅欖李母樹被臺風攔腰折斷,10多米高的樹干僅剩3米多,且僅剩一條側枝,樹冠倒伏在灘涂;另有5棵母樹存在主干扭裂、主枝斷裂的問題。
修復團隊的工作更像是給古樹做“外科手術”。對于那棵被攔腰折斷、僅剩3米多高樹干的紅欖李,譚仁軍要先用工具一點點挖去樹心的腐敗部分,過程中不能碰傷內側的形成層——這是樹木輸送養分的關鍵。消毒后,他會用天然材料的樹泥填充空洞,再抹上植物提取物制成的愈合劑;支撐樹干的支架并非外來的金屬材料,而是用紅樹林里被吹斷的樹枝修剪而成,“人工化學合成的材料會破壞古紅樹林生態環境,我們得讓修復‘近自然’。”
團隊成員朱科技記得,6棵受損的紅欖李母樹都有同一個“病癥”——樹干空腐。木腐菌和細菌會通過蟲蛀或過往斷裂的傷口侵入木質部,讓樹干內部形成空洞,“就像人得了骨質疏松,臺風一來,自然扛不住。”為了讓每棵樹都能得到精準救治,他們給每棵樹量身定制了救治方案,“檢查每棵樹的傷口數量和大小;支架支在準確的位置保持每棵樹干的平衡;藥量多了或少了都達不到恢復效果……”
這場搶救持續了8天,古紅樹林灘涂的潮汐漲落成了天然的計時器——漲潮時海水會淹沒樹干下部,團隊只能暫停工作;退潮后,他們要在泥濘的灘涂上快速作業。
據統計,包括紅欖李、欖李、海蓮在內的13棵受傷的百歲古紅樹,已完成針對性搶救。在鐵爐港的潮聲里,被修復的樹干傷口正慢慢愈合,枝頭新綠傳遞著生命的韌性。
(海南日報三亞9月11日電)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