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醫一附院對文昌市人民醫院開展對口幫扶,提供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
資源“沉”到家 群眾有“醫”靠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珂
“在家門口就能做這么復雜的肝腫瘤手術,不用跑海口,太方便了!”近日,在文昌市人民醫院普通外科病房,剛完成腹腔鏡微創肝腫瘤切除術的患者吳先生家屬難掩感激之情。這是一場由海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海醫一附院)專家林師佈現場指導、文昌市人民醫院普通外科醫護團隊主刀的高難度手術。
自2023年海醫一附院啟動對文昌市人民醫院的對口幫扶工作以來,這樣的“突破”正成為常態——21位專家跨越市縣駐點指導,從臨床診療到學科建設,從人才培養到信息化升級,一場全方位、深層次的醫療能力提升行動深入開展。
從“能做手術”到
“做好手術”的跨越
“以前遇到復雜的肝腫瘤病例,我們要么建議患者轉上級醫院,要么請專家來會診,但全程獨立完成這樣的微創手術,想都不敢想。”文昌市人民醫院普通外科主任林方德回憶道,如今,在海醫一附院普通外科專家的手把手帶教下,科室不僅能獨立開展腹腔鏡肝腫瘤切除術,還掌握了精準定位、止血技巧等核心技術,手術時間較此前縮短,患者術后恢復速度顯著提升。
這樣的變化,源于海醫一附院“按需派駐”的精準幫扶模式。2023年以來,針對文昌市人民醫院臨床短板,海醫一附院先后選派21位涵蓋普通外科、中醫科、生殖醫學科等多個領域的專家駐點指導。他們帶著技術、經驗和理念,深入臨床一線,通過“門診坐診+病房查房+手術帶教+病例討論”的全流程參與,手把手提升本地醫護人員的診療能力。
除了“請進來教”,專家們還堅持“走出去幫”。海醫一附院專家經常和文昌市人民醫院醫護人員組成“義診服務隊”,深入文昌鄉鎮、社區。兩年多來,他們的足跡遍布文城、重興、錦山等10多個鄉鎮,累計義診20余場,服務群眾超2000人次。“以前村里老人查個心電圖都要跑市區,現在專家直接到村口,還耐心講解用藥注意事項,太貼心了。”文昌市錦山鎮居民李阿婆說。
從“輸血”到“造血”
的能力躍升
“幫扶不是‘一次性輸血’,而是要教會‘自己造血’。”這是海醫一附院幫扶團隊常掛在嘴邊的話。在他們看來,提升本地醫院的“自主戰斗力”,關鍵在于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駐點專家們來了第一件事,就是和文昌市人民醫院各科室負責人“會診”:哪些學科是薄弱環節?哪些疾病是本地高發?群眾最迫切的醫療需求是什么?基于調研,一份“一科室一方案”的幫扶清單很快成型——針對文昌地區相關疾病高發的特點,重點強化普通外科的微創技術;結合孕產婦較多的現狀,提升婦產科的高危妊娠管理能力……在普通外科,海醫一附院專家全程站在旁邊指導手術,從穿刺位置到縫合技巧,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如今,文昌市人民醫院很多醫生已經能獨立完成這類手術了。
為了讓人才“留得住、用得上”,海醫一附院還開放了進修通道。2023年以來,文昌市人民醫院已有醫生和護士共計14人前往海醫一附院進修,涵蓋普通外科等多個領域。
如今,文昌市人民醫院的學科實力已悄然升級,這些變化的背后,是“造血式”幫扶種下的“成長種子”。
對于文昌市人民醫院來說,這場跨越市縣的幫扶,早已超越了“技術支援”的范疇。未來,隨著合作的不斷深化,更多優質醫療資源將扎根文昌,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優質、更便捷的醫療服務。
(海南日報海口8月12日訊)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