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蜈支洲島旅游區堅持開展生態修復提升,旅游吸引力進一步增強
種出一片“珊瑚海”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暢
“我不僅在潛水時看到了珊瑚群,還帶著孩子親手種下了一株珊瑚,以后來三亞還會來看看它們。”近日,在三亞蜈支洲島旅游區潛水基地,山東游客張女士說,景區推出“珊瑚寶寶”移植項目,既可讓游客獲得新奇體驗,又能讓他們為海洋生態保護貢獻力量。
今天的一株珊瑚,未來的一片珊瑚海。自2010年起,蜈支洲島旅游區積極開展海洋牧場建設與珊瑚礁生態修復,以“生態修復+旅游+公益”的創新模式,將一片曾經生態脆弱的海域,打造成了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協同發展的生動案例。
據介紹,作為國內知名的潛水勝地,三亞蜈支洲島曾因過度開發,珊瑚覆蓋率不足15%,海洋生物種類稀少。20多年來,其穩步推進多項保護工程,促使海底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如今,這片海域不時上演海豚群躍景象,海龜、斑海豹等海洋生物頻頻現身,盡顯海洋生態系統的蓬勃活力。
截至目前,蜈支洲島海域已投放大量人工魚礁與船礁,為魚類打造了理想的產卵場與棲息地。增殖放流魚苗數量突破百萬尾,有效充實了漁業資源。此外,景區成功移植6.6萬余株珊瑚,修復面積達6.1萬平方米,近岸海域活珊瑚覆蓋率大幅提升至37.08%。如今,這里漁業資源較之前增長2倍有余,人工魚礁區的漁業資源更是周圍區域的5倍之多,記錄到的造礁石珊瑚達13科40屬116種、軟珊瑚26種,魚類種類多達265種。
憑借出色的生態修復成果,該景區不僅榮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與海南首個海洋牧場漁業碳匯示范基地稱號,還成功入選“全國2024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
同時,景區創新推出生態保護體驗項目,讓游客從單純的觀光者轉變為生態保護的參與者。今年8月,其推出的“珊瑚保衛營”親子研學項目受到游客喜愛,該項目巧妙融合旅游住宿、海島美食、潛水考證、珊瑚移植及水上項目,采用“海洋生態教育+沉浸式實踐”的創新形式,由專業“海島營長”帶領青少年全方位探索海島生態,在歡樂中播下保護海洋的種子。
得益于海洋生態系統的有效修復與保護,蜈支洲島的潛水、海釣、海洋運動等項目深受游客青睞,每年吸引超60萬人次游客前來暢享水上運動的魅力,成功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海南日報三亞8月14日電)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瓊公網安備 46010802000004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