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保亭攜手開展赤田水庫流域綜合治理,解決跨界治水難題
一水共護 兩地同興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余佳琪
水鳥成群,或振翅掠過如鏡水面,或悠然停歇于岸邊綠蔭叢中。在赤田水庫,隨處可見這般圖景。
赤田水庫,坐落于藤橋河流域上游,橫跨三亞市海棠區與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是三亞的生命之源,肩負著為42萬群眾、供應全市55%飲用水的重任。
這里見證著三亞與保亭攜手治水的和諧圖景。從曾經的水質告急,到如今連續三年水質保持為優,赤田水庫讓三亞與保亭成為治水“好搭子”。赤田水庫的故事,是兩地平衡發展脈搏的協奏曲,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
1 飲水思源 | 從“望水興嘆”到“清流入戶”
水庫,作為人類文明與自然共生的智慧結晶,自古便是調節水資源、保障民生的重要工程。從大禹治水的古老傳說到都江堰的千年灌溉,中華民族始終在與水的共生中尋求平衡與發展。修建水庫,不僅是為了蓄水防洪、灌溉農田,更是為了保障城鄉飲水安全、調節生態環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利支撐。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建設了一大批具有戰略意義的大型水庫。長江三峽水庫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發揮著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黃河小浪底水庫有效控制著黃河下游的洪水威脅;丹江口水庫更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肩負著緩解北方水資源短缺的重任。
然而,與這些大型水庫相比,位于熱帶濱海城市三亞的赤田水庫,雖然規模不及前者,卻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意義。
三亞地處熱帶,三面環海,背靠群山,盡管年平均降水量高,但由于水庫數量少、庫容有限,強大的降雨最終大多奔流入海。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三亞實際上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
當時,農業灌溉和城市用水長期不足,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為平衡各片區用水,市供水部門不得不采取“分片供水”和“限時供水”的應急措施。公用水龍頭前排起長隊、高層住戶向低層鄰居借水、深夜起床接水成為常態。“水!水!水!”成為那個時代三亞人最迫切的呼聲。
1991年,赤田水庫建設工程正式啟動。這座橫跨兩座城市的水利工程,充分利用機械化作業,群策群力,在三年左右的時間內實現下閘蓄水。1994年,赤田水庫正式投入使用,集雨面積達220.55平方公里,總庫容7710萬立方米,其水資源量90.75%來自上游保亭,迅速成為三亞市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地——赤田水庫下游灌區覆蓋19769.55畝土地,涉及17個村集體、1個社區及眾多用水主體,緩解了當時三亞缺水的現狀,翻開了三亞農業和城市用水保障的新篇章。
2 機制破壁 | 從“各自為戰”到“協同攻堅”
行政區域的劃分曾給赤田水庫流域治理帶來巨大挑戰。上游保亭占流域面積90%以上,卻因生態保護戴上“發展緊箍咒”;下游三亞55%的飲用水依賴于此,卻苦于“隔界興嘆”。水質一度降至Ⅲ類,治理迫在眉睫。
然而這樣的流域治理困境在全國來說并非孤例。在我國其他地區,類似的跨界治水難題也曾出現。浙江和安徽在新安江流域開展的生態補償試點,首創了“水質對賭”機制;廣東與廣西在九洲江流域探索“雙向補償”,為跨省流域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云南在洱海治理中實行的“三級包保”責任制,這些都為赤田水庫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
2021年,一紙創新方案打破了赤田水庫的治理僵局。當年,海南省出臺《赤田水庫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創新試點工作方案》,為三亞和保亭的“赤田之約”開啟了全新模式。這項方案首創了“水質、水量和行動”三個維度的生態補償機制,將補償資金與水質目標、水量保障、治理行動剛性掛鉤。省級財政3.3億元、三亞1.8億元、保亭0.9億元共同構成6億元 “資金池”,考核結果直接決定資金流向——水質越好、行動越實,補償越多。
自此,赤田水庫的水質“逆襲”之路就此開啟。
在三亞赤田水庫供水灌溉工程管理處,一套覆蓋“天空地”的智慧監測網絡正無聲運轉。“這是水質反演模型,能精準定位田滾河流域的磷流失高風險區,現在哪塊田、哪條河有問題,系統15分鐘內就能預警。”管理處技術人員指著屏幕上的流域三維地圖介紹,無人機每小時巡航一次,14座自動監測站實時傳回數據,衛星遙感則捕捉著植被覆蓋變化。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紅毛丹種植戶林夢勝的經歷印證了機制的力量。“三年前我家5畝紅毛丹,光化肥就得投3000多元,雨水一沖,果子爛在地里,水也變渾了。”他說,現在政府每畝補550元,教我們用綠肥替代化肥,不僅去年收入增加了57%,灌溉用的河流也比以前更加干凈。
這種變化的背后,是“成本共擔、效益共享”的生動實踐。首個考核期內,保亭因生態保護成效顯著獲得5.16億元補償,三亞也拿到0.84億元用于下游治理。海南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張靜表示:“必須打破‘各管一段’的思維,讓上下游真正成為利益共同體。這套機制的核心是‘雙向激勵’,既讓上游保護者得實惠,也讓下游受益者盡責任。”
3 水清民富 | 繪就人水和諧新畫卷
赤田水庫流域的治理成效,不僅體現在水質數據的提升上,更書寫在沿岸百姓的生活變遷中。較2021年,2024年赤田水庫取水口國控斷面水質穩定提升至Ⅱ類,總磷濃度下降17.4%,高錳酸鹽指數下降3.3%,農業面源總磷輸出負荷減少12.64%,優級斷面比例躍升至85.7%,創下歷史最佳水平。
這一綠色轉型的背后,是生態農業的全面推廣和科技支撐的深度融合。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研究團隊通過同位素溯源技術,精準解析了污染來源,為精準治污提供了“導航圖”。在保亭紅毛丹示范基地,“林-菌-藥”循環模式讓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實現雙贏,生態產品產量提升至2.58萬公斤/公頃,每公頃土地經濟效益增加超百萬元。下游三亞的芒果種植基地則通過測土配方和綠色防控,實現了農藥化肥“雙減”和果品甜度、價格“雙增”,還獲得了全國首張芒果“雙碳”證書。
生態環境的改善直接提升了百姓的獲得感。“以前住庫區邊上,房子漏雨,現在政府補了錢,住進新社區,我在芒果基地打工,月收入3000多元。”在三亞南田居,搬遷戶王桂蘭的生活變遷是許多人的縮影,像她這樣的搬遷戶,三亞共安置35戶,1889名當地居民實現就近就業。
夕陽西下,成群的水鳥掠過如鏡的湖面,飛向藤橋河的蔥蘢兩岸。這條發源于毛感鄉的河流,不僅滋養著兩岸的土地和人民,更見證著三亞與保亭從各自為政到協同共治、從生態困境到人水和諧的歷史性轉變,為跨區域生態治理寫出生動的海南范例。(本報保城8月29日電)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