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航天發射保障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室工作人員嚴佳星:
一遍遍擦亮指揮員的“眼睛”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夢曉 通訊員 程楠
“正常”。在火箭發射工位檢查維護攝像機,是文昌航天發射保障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室工作人員嚴佳星的日常工作。12月16日,她例行檢查完成后,在工作記錄本上做好標記。
看似并不起眼的工作,嚴佳星干得十分帶勁。11月30日,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二號發射工位首發成功。12月1日清晨,喜悅之情還沒散去,嚴佳星便和同事來到二號發射工位,對布點的所有攝像機進行發射后檢查。
“這些攝像機用于拍攝火箭的升空影像,并于烈焰襲來前,將這些歷史性瞬間實時傳輸至測控大樓通信工作間和測發大廳顯示屏。”她說,航天發射場的監控視頻相當于指揮員的“眼睛”,讓他們身處室內,也能及時掌握了解遠在幾公里之外的發射塔運行情況。
二號發射工位分布著近百臺攝像機,分別在前置設備間、起豎架、水塔的多個樓層……2500平方米的發射區和技術區內,嚴佳星能夠隨口報出近400臺監控攝像機的型號、位置、監測目標。“如果某項設備狀態有問題,負責人要緊急調取早期監控查找原因,我要第一時間給他找出來。”她說。
然而在早期,這些具體位置只是圖紙上的抽象概念,嚴佳星和同事的任務是盡快熟記,她采取了最“笨”的辦法:手持圖紙實地對照,并在安裝過程中全程跟隨承建方依次確認點位。
在確認過程中,嚴佳星和同事發現,有些攝像機點位放置并不合適,特別是液壓起豎架點火時后倒的畫面,不利于攝像機全流程拍攝。她們第一時間聯系火箭方、工程設備部實地考察,將攝像機調整到最佳位置記錄發射的精彩瞬間。
不僅管理攝像機布控,還要維護后臺軟件。面對未來進入常態化發射后要獨立運維的情況,嚴佳星克服高空作業的恐懼,一口氣拿下高空作業證和通信工程師資格證。
“從前,我仰望航天,覺得與它有很遙遠的距離。成為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場的一員后,我才知道中國航天的成功是每個航天人在各自崗位上不斷夯實基礎,一點一點干出來的。”嚴佳星自豪地說,今后,她會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更加用心工作,迎接一個又一個重要節點的成功。(本報文城12月16日電)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