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墾企業積極備戰南繁季
搶抓好時節 育出新希望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鄧鈺 通訊員 侯宇初 賀佩 鄭瓏紅
南海之濱,艷陽高照,南繁育種季不約而至。
10月11日,三亞市崖州區,國家南繁生物育種專區,現代化的農機設備在田間轟鳴作業,各片田地里呈現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耙地、耢地、平整、起壟……機械運轉、工人忙碌,海南農墾南繁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墾南繁)組織人員在專區開展備耕作業。
“好土壤才能種出好收成,我們趕在育種單位到來前,做好土壤培肥、地力提升等備耕工作,不誤農時,確保今年南繁季育種工作順利推進?!焙戏毕嚓P負責人介紹,今年,該企業持續發揮種業CRO服務模式,為科研單位提供翻地、插秧、打藥、施肥、收獲、農工勞務等一體化育種管理服務。
隨著作業推進,專區目前已基本完成土地的翻耕、深施肥等工作,土壤達到“平、墟、潤、濕、溫”播種條件,只待時機合適,育種科研人員便可將育種材料栽種其中。
提供一站式種業CRO服務,做科研單位的田頭管家。早在南繁季開始前,海墾南繁便成立南繁服務部專班小組,派出工作人員前往田間地頭,通過拉家常、聽訴求的方式向職工群眾普及土地承包費涉稅的有關知識,積極推進土地流轉承包費支付相關工作,同時加強與大隆水庫負責單位的協調溝通,做好用水管理和園區管道維修保養工作,最大限度調度配合,確保南繁季各科研單位用水和生產工作正常開展。
與此同時,機耕部全體人員也在加班加點檢修、調試、保養各類農機具,與定點維修公司保持聯系,并安排專業人員及時提供維修服務。
在南繁高標準農田內,不僅有“旱能灌、澇能排、田成形、路相通、渠相連”的良好格局,還配備了完善的物聯網管理設備和數字農業監控系統,氣象、土壤、水質、蟲情等各項農業數據實時更新,極大提升了科研單位的田間管理效率。
“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是寶貴的農業科研平臺,在加代繁育、鑒定篩選、基因功能研究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司致力于為南繁產業發展儲備高質量的土地資源?!焙戏毕嚓P負責人表示,根據三亞市農業農村局關于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專項排查整治工作部署,對2019年以來全市范圍內建設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展開重點摸查。其中,海墾南繁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二期)涉及紅島、紅衛、前進隊三個片區。為了保障南繁科研單位用地,公司積極落實高標準農田整改工作,確保育種科研更加高效。
截至10月7日,該企業已完成人工打草作業約1萬米,機械、人工清理排水溝約2950米,清理泄洪河道約400米;完成護坡、路基修補約700米及6處電管站抽水管除銹防腐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任務的85%。
搶抓好時節,育出新希望。國家南繁育種基地,水田里鋪滿新綠,海墾南繁的工人腳踩水靴穿梭其中,為新種下的“留香優貢絲香”品種稻苗灌水、施肥。今年,該品種在第六屆“海南好米”評選中奪得金獎。
海墾南繁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公司將依托南繁育種資源稟賦,最大程度發揮海南制度集成創新優勢,轉化海南自貿港政策紅利,整合種業科技創新資源,優化調配“育繁推服”全產業鏈資源要素,為種業顛覆性新技術、前沿技術的孵化、轉化、產業應用提供全方位、全鏈條的南繁服務保障。
(海南日報三亞10月11日電)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