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昌江史前洞穴遺址、白沙南或河遺址到文昌大有遺址……
2024聽,海南考古“好聲音”
東方市白查村谷倉。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文昌大有遺址出土的陶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A
昌江史前洞穴遺址:為研究海南島古人類起源提供實證
回顧2024年,海南考古人圍繞舊石器時代文化、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珠崖嶺城址考古、黎族傳統聚落考古等熱門課題開展系列考古工作,取得了較為豐碩的考古成果。
昌化江流域臺地發育良好,動植物資源豐富,適宜古代人群生存繁衍,是海南島史前文化遺存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尤其是昌江黎族自治縣境內的諸多洞穴遺址,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迄今為止海南發現的最早古人類遺存。
在歷年考古工作的基礎上,2024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下簡稱省考古院)和中央民族大學聯合開展昌江史前洞穴遺址考古調查。考古隊員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足跡遍及皇帝洞、上畝洞、錢鐵洞、五勤嶺、信沖洞、革命洞、愛情洞、巖塔洞等20多個喀斯特洞穴。他們運用高科技考古手段,對錢鐵洞、皇帝洞、上畝洞三處代表性洞穴開展地質雷達法、瞬變電磁法、二維瑞雷面波法等多方法物探,調查了文化層空間分布特征,并進行了三維形態重建。
此次考古工作收獲頗豐,尤其是在王下鄉錢鐵洞遺址發現了大量古人類遺物,采集到相當數量的人工石制品,質地多為本地常見的硅質灰巖,形制小巧,以錘擊石片為主,也有體型較大的石核砍砸器。同時,還發現了大量殘碎動物骨骼,主要是食草的鹿類動物和各種鳥類,還有水生的螺殼和蚌殼。此外,還發現了1根象牙,頗為珍貴。
考古發現的石制品均為打制石器,體現了明顯的華南礫石打制石器風格,應是源自廣西百色盆地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這充分說明昌江史前洞穴遺址年代久遠,處于距今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證明了海南島史前文化是華南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量鳥類和鹿類動物骨骼,說明狩獵是原始人群賴以為生的重要謀生方式。螺殼和蚌殼的存在,則說明水生動物是原始人群食譜的有益補充。可見,數萬年前的原始人群,在昌江這一方豐饒水土漁獵采集,生存繁衍。
早在2006年,與錢鐵洞相距不遠的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信沖洞內,考古出土了巨猿牙齒化石和鹿、麂、牛、龜、劍齒象、中國犀、熊貓、猩猩、鬣狗、獏、象、碩豪豬等一批爬行類和哺乳類動物化石,有的屬于絕滅種。這些動物化石年代距今約40萬年,證明約40萬年前海南島曾與大陸相連,華南大陸的野生動物通過瓊州海峽“陸橋”抵達海南島。
以錢鐵洞、皇帝洞、上畝洞等洞穴遺址為代表的昌江史前文化,是區別于環海南島海洋文化的特色內陸性文化,年代更早,文化面貌區分明顯,為研究海南島古人類起源與遷徙、舊石器時代文化等重大學術課題提供了重要實證,學術潛力巨大。昌江史前考古將是未來海南考古的工作重點。
考古人員在南或河流域采集的舊石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B
白沙南或河遺址:填補了海南島舊石器時代文化的又一空白
海南島以往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多集中發現于昌江黎族自治縣境內。2023年,省考古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山大學組成聯合考古隊,在白沙黎族自治縣金波鄉南或河右岸臺地采集到多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工具等,初步確定為舊石器時代遺址,這一發現填補了海南島舊石器時代文化的又一空白。
2024年,聯合考古隊對南或河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制品,質地有凝灰巖、玄武巖、石英巖、砂巖等多種巖性類別;器形以大型礫石石器為主,兼有小型石片石器,大型礫石工具最大的長度超過10厘米,最大的小型石片長約1厘米;類型豐富,有石核、石片和砍砸器、刮削器等工具。此外,還發現了數量眾多的透明材質小石片和小型石英制品。
考古人員在地層中明確發現了數處火塘遺跡,是古人類生活的重要證據。
此外,考古人員對南或河流域進行了系統的區域考古調查,在河流拐彎處的兩岸臺地上,新發現數十處舊石器地點。調查發現石制品數量和類型極其豐富,和考古發掘出土器物內涵一致。
考古發掘結果顯示,南或河遺址無疑是目前在海南島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石制品文化內涵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表明了在昌江之外的其他地區也存在文化內涵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極大地豐富了海南地區史前考古的遺址類型和文化內涵。調查發現南或河流域分布著數量豐富的同類型遺址,說明原始人群在這一區域生產、生活已有相當規模,為探討早期人群遷徙定居和原始聚落形成提供了證據。
在南或河流域發現的諸多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舊石器,在加工方式和整體器形上與越南、印尼等地的和平文化同類舊石器相似,表明了海南島舊石器文化與東南亞地區的密切聯系,也為研究海南島古人類起源和遷徙提供了重要物證。
考古人員在昌江錢鐵洞采集的石制品。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C
文昌大有遺址:已被納入“考古中國·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重大項目課題
環海南島濱海地帶分布著諸多新石器時代遺址,反映了海南島先民絢爛多彩的海洋文化,是海南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鮮明特征之一。
從2012年以來,省考古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將環海南島史前考古列入重要學術課題,在三亞、陵水、萬寧等地開展了一系列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2015年,“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24年,考古團隊將考古工作范圍擴展到瓊島北部的文昌市。
大有遺址位于文昌市會文鎮大有村北部的沙堤上,屬于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沙丘遺址。遺址于2023年2月發現,面積約14萬平方米。2024年10月至12月,考古人員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遺物,以陶器和石器為主,另有少量骨器。陶器均為碎片,呈大面積集中分布狀態,表現出了和瓊島東南部地區相似的文化面貌;多為夾砂陶,陶質較硬,陶色以紅褐色為主,另有少量橙黃陶和灰白陶。可辨器形以圜底罐為主,此外還有一定數量的圈足豆。同時,還發現了一些紡輪。石器包含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兩種,打制石器多為石核和一些磨制石器的半成品,磨制石器以小型斧、錛為主,磨制精細。
大有遺址出土遺物豐富,既有環海南島史前海洋文化的共同特征,也表現出了和海南島東南部地區不同的文化內涵,文化面貌獨特,已被納入“考古中國·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重大項目課題。
1928年底,文昌籍考古學家韓槐準在家鄉鳳鳴村開展考古調查,采集到60余件史前石器,開啟了海南島考古的序幕。近百年后,大有遺址成為文昌市首個科學發掘的史前遺址,為研究海南島東北部沿海地區的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也為海南考古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珠崖嶺城址出土的瓦當。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D
海口珠崖嶺城址考古:為研究海南島古代行政設置提供珍貴線索
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兵南征百越,滅南越國后在原南越國故地設置九郡,史稱嶺南九郡,分別是南海、合浦、蒼梧、郁林、珠崖、儋耳、交趾、九真、日南。歷史文獻明確記載,珠崖、儋耳設于海南島。
為了實證珠崖郡址所在,從1995年起,海南省博物館就開始了系列考古工作。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9年、2022年對海口市瓊山區龍塘鎮博撫村珠崖嶺城址進行了兩次發掘。2024年,省考古院聯合中山大學、海口市博物館進行第三次發掘。
珠崖嶺城址位于海口市瓊山區龍塘鎮博撫村北,坐落在南渡江西岸的一處高臺地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臺地東緣與江面高差約有20米。城址平面近方形,周長約715米,四面城墻保存基本完整,城內面積2萬多平方米。
此次考古發掘出土了陶瓷器、建筑構件等大量遺物。其中,陶瓷器器形多樣,以罐、碗、盤、缽等為主,也有紡輪;瓷器多為灰白色胎,少量黃色胎,器類以碗、盤、罐為主,表面施釉以青黃色、青綠色為主,有少量醬釉、黃釉。一些器物內壁施滿釉,外壁施半釉;建筑構件包括板瓦、筒瓦、瓦當等,另有少量銅器和鐵器。
考古人員發現了多處不同類型的遺跡,有磚、石鋪成的道路,磚、石堆砌的灶,筒瓦和磚鋪成的排水溝,還有柱洞、灰坑、灰溝等,較清晰地反映了城內的建筑單元和功能分區,對2022年的發掘作了有益補充。
從發掘出土的遺物來看,各類陶瓷器表現出和廣東地區唐代同類器物相似的特征。僅有少量內壁施細繩紋的板瓦,和廣東地區東漢時期板瓦特征相近,但考慮到海南島文化發展的相對滯緩性,尚不能確認為漢代遺物。
考古人員2024年的發掘結果和2022年相似,現有考古證據說明珠崖嶺城址為唐代城址,暫不能上推至漢代。綜合出土遺物、地層堆積、遺跡疊壓、建筑結構,以及出土遺物的初步統計、整理,可以確定珠崖嶺城址是一座具有相當規模、功能齊備的古代城址,在唐代有一定的沿用時間。本次發掘為了解海南島唐代的行政設置、社會生活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情況提供了珍貴線索。
一直以來,珠崖、儋耳兩郡,特別是珠崖郡址的具體位置和郡城的形制規模、變遷沿革等問題,都是海南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的學術疑難問題。當今學術界一致認同珠崖郡設于海口市,但具體的郡址所在頗有爭議,素有“珠崖三說”,即龍塘說、遵譚說和舊州說,莫衷一是。考古人員希望以珠崖嶺城址考古為線索,通過今后系統的田野考古,結合文獻考證,為珠崖、儋耳郡址的學術爭論提供實證。近年來,通過國際聯合考古,已在越南境內初步確認漢代交趾郡治所在和文化面貌,科學論證了歷史文獻的記載。
珠崖嶺城址考古發現的排水溝和道路。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E
黎族傳統聚落考古:助力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申報
2023年,海南正式啟動“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工作,以熱帶雨林和黎族文化為窗口,向世界展現海南的自然美、人文美、生態美。從2023年至2024年,省考古院專設海南黎族傳統聚落專題考古調查項目,以期用考古手段助力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申報。
此次調查以初步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名錄的五指山市、昌江黎族自治縣、東方市為中心區域,擴展到全省所有黎族居民居住的市縣,以谷倉和茅草屋為調查對象,通過市縣鄉鎮初步摸排、考古團隊現場核查、重點區域重點復查等方式,對現存谷倉、茅草屋進行全面調查。
初步入選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名地的海南島黎族傳統聚落,是五指山市毛陽鎮初保村、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洪水村、東方市江邊鄉白查村和俄查村4處。其中,僅余初保村留存傳統船型屋69間;白查村為2009年舊村搬遷后復原,現有81間船型屋(其中有7間隆閨)和6間谷倉;洪水村為2015年舊村搬遷新建,現有23間金字形屋;俄查村原有79間船型屋(其中有6間隆閨)和5間谷倉,除1間船型屋和3間谷倉外,均僅殘存房基遺跡。
除了對上述4處聚落重點復查外,考古人員在五指山、昌江、東方、樂東四地14個鄉鎮共調查黎族傳統村落63處,發現谷倉224座、茅草屋26座(其中船型屋14座、金字形屋12座)。
船型屋是漢族對黎族傳統民居的稱謂,黎語稱為“布隆亭竿”,也就是“竹架棚房”,以木、竹、紅白藤和茅草為建筑材料,屋蓋輪廓呈船篷狀,房屋的骨架用竹木構成,全部構件的銜接處均以紅白藤拴綁牢固,整體構造簡單。因其形狀酷似倒扣在地上的“船”,故名“船型屋”。后來,受到海南漢族傳統民居建筑風格的影響,黎族將早期傳統船型屋的屋頂升高,最高處形成屋脊,兩側屋頂向兩邊傾斜,這種屋頂外觀形似“金”字的晚期茅草屋,被稱為金字形屋。
谷倉基本一家一座,多選在村落外緣較干爽的向陽處集中建造,也有單獨建造的。建造時,在平地四角和邊沿墊以基石,達到防潮、防霉的效果,基石上層架上木柱,柱子之間或以木骨泥墻(內部以木為骨,外部覆泥的墻體)、或直接用木板、或用竹篦編織為倉壁,房頂為圓拱形的竹子骨架加泥糊頂,可防火,外表面蓋茅草,可防雨。現今谷倉屋頂多用鐵皮制成,能起到更好的防雨、防潮、防漏和防蟲鼠的功能。
通過此次調查,考古人員全面掌握了以茅草屋和谷倉為物質文化代表載體的海南黎族傳統聚落的分布現狀、現存數量和保存狀況,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申報提供了重要實證,也為進一步的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提供了實物依據。
(作者系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
相關鏈接:
1996年9月,海南省博物館加掛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牌子,中國最南端的省級考古所成立。
2024年1月,海南省編辦批復同意設立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加掛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牌子。
2024年9月27日,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揭牌儀式在海口舉行,海南考古開始邁向新篇章。
(何國俊)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