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市探索多種林下經濟模式,推動檳榔產業轉產升級,織密增收網絡
產業轉型拓新 檳榔林下生金
海南日報記者 謝凱 特約記者 鐘麗
12月15日,午后的太陽曬得人臉上暖洋洋的,五指山市通什鎮番道村的百余畝金釵石斛研學示范基地里,村民黃月光還在檳榔園里忙活著。
“早上我割完膠,下午就回到基地這邊進行石斛的養護,兩邊活都不耽誤,還多賺一份收入。”黃月光笑著說,得益于林下經濟模式的推廣,村里的檳榔園里“多生了一份金”。
去年3月,海南乾景越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因看中五指山的氣候環境,聯合番道村把名貴中草藥材金釵石斛“種”在了檳榔樹干上,發展起了檳榔林下套種石斛的林下經濟模式。
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僅僅過去不到兩年時間,這些石斛就有了首批收成,每畝每年讓黃月光等村民增收4000多元,賬上多了一筆產業發展的收入,村民們的干勁也更足了。
早在幾年前,海南乾景越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英就注意到了五指山的這些攀附植物,“當時看到五指山一些村莊很多樹上都有石斛等附生植物生長,如果這些植物可以利用起來,那可不得了?!?/p>
在政府部門牽線搭橋下,番道村騰出約135畝連片檳榔林,作為示范基地,與張英合作種植金釵石斛,并約定了合作模式和產業分紅。
“所有的農戶管理采摘全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睆堄⒔榻B,結合當地的環境條件,通過定期管護、規范種植管理,原本內地需要兩三年才能采收的金釵石斛,僅用1年半的時間就迎來首輪收成。
因看中金釵石斛與檳榔共生產生的效益,今年以來,該公司在毛陽鎮、南圣鎮又另外合作了超過百畝的檳榔林,正擴大金釵石斛的種植規模。
檳榔在五指山市總種植面積約7.2萬畝,為防止因檳榔產業政策調整可能帶來的返貧致貧風險,該市對種植檳榔的脫貧戶、監測戶和重點關注對象,通過林下套種、改種其他經濟作物、轉移就業、加大補貼力度、做好低保兜底等方式,織密增收網,鞏固住脫貧攻堅成果。
而探索因地制宜的多種林下經濟模式則是五指山市為這些農戶“量身定制”的主要解題方法。
五指山市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李剛介紹,林下經濟發展潛力大是五指山市產業發展的突出優勢,通過全面摸排底數情況、規范清退治理、壓實部門責任,五指山市率先出臺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指南,把資源優勢和發展優勢結合起來,做足特色文章。
“適合種茶的推廣林下種茶,適宜南藥套種的積極推動轉型。”李剛說,目前已實現所有檳榔種植重點關注對象全面完成林下轉產計劃。全市檳榔種植農戶林下已套種大葉茶、益智等8937畝,林下養殖“三鳥”等8.7萬只,此外,一定數量的林下還套種金釵石斛、木瓜及養殖蜜蜂等,有力促進了農戶增收。
(海南日報五指山12月15日電)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