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持續推動體制機制完善,加強制度集成創新,營商環境持續向優——
辦事快了 問題少了 創新多了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變!過去數年來,海南營商環境不斷完成自我蛻變。
變在哪?透過一張“證照”即可窺見——
從“多頭跑”到“只跑一次”再到“一次不用跑”,辦證之路越變越短;
從按月計到按天計再到“秒批秒辦”,審批速度越變越快;
從“滿墻證”到“一張證”再到“承諾+備案”即準入準營,行政束縛越變越少。
“變”中見“便”,折射出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升級,也激活市場經濟“一池春水”。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海南市場主體增速連續31個月位居全國第一,總量突破200萬戶。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是黨中央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核心任務和關鍵所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發布以來,海南持續推動體制機制完善,加強制度集成創新,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構建全方位企業服務體系,讓越來越多市場主體生得下、長得大、活得好。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蹄疾步穩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海南,如今正持續以營商環境之“優”,促經濟之“穩”,謀發展之“進”。
優化頂層設計,政策制度體系逐步健全
涉及市場、政務、法治與人文生態等各種環境因素,營商環境覆蓋面之廣、牽扯范圍之大,讓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注定道阻且長。
千頭萬緒、千難萬險,何處著手?
以“夯基壘臺,立柱架梁”開局,海南堅持高位推動工作機制,將優化營商環境貫穿到海南自貿港建設全過程,通過頂層設計頂格抓,強化制度供給,搭建起優良營商環境法治和制度保障的“四梁八柱”。
去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首批配套法規之一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正式施行。對于什么應當為,什么不可為,這部法規立下“規矩”,將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
營商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其法規制度體系建設同樣從多個維度展開——
以《海南自由貿易港公平競爭條例》保障市場主體公平競爭權利;以《海南自由貿易港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加強對企業等的知識產權保護;以《海南自由貿易港社會信用條例》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以《海南自由貿易港反消費欺詐規定》維護市場秩序……
隨著20多部與市場主體息息相關的法規相繼制定、實施,海南對標國際高水平營商環境規則和國內先進經驗,在改革實踐中形成的一批成熟經驗通過立法得以系統固化,逐步形成優化營商環境的“1+N”政策制度支撐體系。
框架搭起來,步子邁起來。
今年以來,海南制定出臺和實施“重要量化指標趕超國內一流實施方案”“進一步提升營商環境行動方案(2022-2025年)”“政府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2022-2025年)”等一批系統性規劃方案,分領域提出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追趕目標、階段任務和具體舉措。
從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高位推動,到各市縣、各部門成立相應工作機構,再到“賽馬擂臺”“病例剖析”“揭榜掛帥”等工作機制建立,隨著海南逐步健全協同聯動工作機制,同頻共振的攻堅合力,正讓一張張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施工圖”變為生動“實景圖”。
強化表層修復,問題受理核查全面加強
今年4月,省第八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全面落實“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戰略框架,為推動海南自貿港建設行穩致遠提供行動指南。其中,營商環境被列為“八柱”之一,意味著海南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的感受最直接。
推動兌付政府拖欠賬款超10億元,解決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14.2萬戶,盤活遺留問題用地4887.591畝……聚焦營商環境問題表層修復,海南搭建營商環境問題受理平臺,讓各部門聯動研判、密切配合,形成一體推動合力,有效降低歷史遺留問題解決的時間、經濟成本。
截至今年11月底,“海南自貿港請您來投訴”問題受理平臺,共收到營商環境問題4617件,辦結率超86%,幫助一大批市場主體甩掉“包袱”輕裝上陣。
“包袱”得以甩掉,前提是聽清呼聲、摸清癥結。
奔著問題去,約9500名助企干部、2288名首席服務專員深入車間廠房,聚焦市場主體“準入、準營、退出”各環節難點堵點痛點,聽意見、問需求、解難題,確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帶著問題來,從省領導“早餐會”到市縣長“現場會”、廳局長“接待日”,1000余場“政企面對面、服務心貼心”活動相繼開展,你一言我一語,“消化”掉堵點,“聊”出發展信心。
政企對話常態化,傳遞出強烈信號:海南大力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全面優化營商環境的態度和決心前所未有——
消化問題存量,海南建立問題受理、轉辦、督辦、反饋閉環機制,通過分類轉辦督辦、直接核查、省領導領辦、病例分析會等方式,不斷壓實主體責任,用不回避矛盾、新官敢于理舊賬的工作作風,推動問題解決。
控制問題增量,海南深挖“點”上折射出的“面”上共性問題,以舉一反三的思維,推動出臺海南自貿港鼓勵類產業目錄界定指引、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高端緊缺人才清單管理暫行辦法、城鎮從業人員社會保險費退費業務經辦規程等48項政策制度,系統性清除病灶。
聚焦營商環境領域的沉疴痼疾,如今,海南既出重拳“當下改”,又建制度“長久立”,正以刀刃向內的勇氣破除積弊、改進作風,確保營商環境問題解決機制常態又長效。
聚力改革創新,制度改革創新成效顯著
打開“海南e登記平臺”或“椰城市民云”“海易辦”等平臺,申請人按照頁面提示填寫開辦企業所需信息,最快隔天便能收到“包郵到家”的營業執照、印章、稅務發票等。
這意味著,只需1個工作日,即可足不出戶地開辦一家企業。
“按天計”,并不是海南涉企政務服務的最快速。從制證、蓋印到取證,在海口市龍華區政務服務中心,拿到一張證照只需1分鐘;在海口、三亞以及洋浦,越來越多市縣與園區持續推出“秒批”業務,即來即辦、即來即批。
精細到“秒”的速度里,濃縮著對營商環境的“革命性再造”。
以市場主體的獲得感為準繩,近年來,海南持續深化審批改革,讓限制資源要素充分流通、自由流通的“條條框框”被加速打破——
聚焦“少”字減事項。全面推行“一枚印章管審批”改革,全省16個市縣(不含三沙市)和海口、三亞8個市轄區實現“一個大廳辦事、一個部門審批、一枚印章出件”,審批事項數量屬于最少幾個省份之一。
聚焦“快”字縮時限。深化“極簡審批”制度,項目落地審批提速90%以上;推進全省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政務服務事項優化再造,完善 “一網通辦”“全省通辦”等機制,省級累計推出兩批1824項“零跑動”事項。
聚焦“低”字降門檻。在全國率先探索承諾即入制和準入即準營,涉企經營許可實行告知承諾事項達111項,數量全國最多,審批流程和時限壓減70%,市場主體進入特許領域經營更便捷。
點滴變化的背后,是一份長長的制度改革創新清單。
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原則,海南實施準入即準營、國土空間智慧治理(土地超市)等八大領跑行動,在全國率先建立“土地超市”制度,上線土地474宗、2.35萬畝,供應土地175宗、8538畝,累計成交價款180億元;海南國際知識產權交易所開展專利開放許可試點;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特色應用數量位居全國前列;探索建立“審管法信”聯動機制,在萬寧、瓊中、五指山等6個市縣開展試點,形成“審批、監管、執法、信用”閉環。
率先!爭先!領先!海南優化營商環境力度之大,足見一斑。
試點先行、示范引領、復制推廣,今年以來,海南陸續發布3批29個營商環境創新示范案例,在海口、三亞等4個市縣及洋浦經濟開發區等3個重點園區啟動示范市縣(園區)創建工作,正讓“創新之火”燃得更旺,改革之風吹得更遠。
人人都是營商環境,事事關乎營商環境。如今,全省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轉作風、提能力,以積極熱情的態度、嚴謹高效的作風、攻堅克難的能力,當好服務市場主體的“保姆”“紅娘”“店小二”,營造濃厚干事創業氛圍和親清政商關系。
改革創新沒有完成時。潤物細無聲中,海南營商環境持續向優。
(海南日報海口12月12日訊)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