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中號”輪船抵達東北解放區,民主人士登陸后合影。左起:翦伯贊、馬敘倫、宦鄉、郭沫若、陳其尤、許廣平、馮裕芳、侯外廬、許寶駒、連貫、沈志遠、曹孟君、丘哲、中共丹東地區領導人。圖片來源:《影像中國:20世紀中國攝影名家周海嬰》(2023)

馮裕芳像。
圖片來源:《寰球中國學生會年鑒》(1923)

1949年2月16日《光明報》追悼馮裕芳特輯。林芳華 提供

1947年,馮裕芳為《華僑導報》的題詞。 林芳華 提供

馮裕芳文章《為建設民主的新瓊崖而奮斗》(原刊于《瓊聲》1947年第2期)。 林芳華 提供
林芳華
【編者按】
在20世紀上半葉中國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長河中,熱土海南走出了一批批熱血男兒,他們為推翻滿清帝制、討伐反動政權、抵御外來侵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瓊山(今海口)人士馮裕芳(1883—1949)便是其中之一,他一生經歷晚清、民國,先后在泰國曼谷、日本東京、英國倫敦等地求學,曾經在香港、澳門、東北以及家鄉海南,為革命事業尤其是抗日戰爭殫精竭慮。詩人郭沫若將他與馮玉祥相提并論。
海南革命先輩馮裕芳先生一生投身于革命烽火、教育革新與民主浪潮,最終在新中國誕生的黎明,長眠于北國的茫茫雪原。馮裕芳的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
求學曼谷、東京、倫敦
馮裕芳于1883年出生于原瓊山縣三江鄉水源村一個農民家庭,童年家境貧寒,曾以放牛為生,直至十八歲時,方才得到胞兄馮裕元的資助,遠赴暹羅(今泰國)曼谷求學。馮裕元作為暹羅僑界領袖,常與革命志士林格蘭交往,積極資助革命活動。馮裕芳受其影響,也開始關心國家命運。
在胞兄的繼續資助下,馮裕芳后來東渡日本,考入東京高商學校(后改稱日本商科大學),專攻商科,1910年畢業。留日期間,他結識了孫中山,加入同盟會,并擔任東京支部部長,成為中華革命黨發起人之一。馮裕芳的夫人丘新榮(丘冠梅)女士,畢業于日本英文女子大學,也是同盟會會員。
辛亥革命后,1918年,馮裕芳先后擔任惠潮梅礦務總局副局長、實業銀行代理行長及授勛軍總司令部高等顧問。1919年巴黎和會期間,他受中華總商會特派,協商派遣華僑代表與會事宜。1920年出任潮梅海關監督兼交涉員時,他秉持大公無私、維護人民利益的政治主張,大力革除弊政,減輕商人負擔,贏得了潮梅地區商民的深切愛戴與廣泛擁護。
1922年,馮裕芳出任廣東省公署交涉局副局長。同年六月,陳炯明與孫中山分道揚鑣,炮轟總統府。身處政治旋渦之中,馮裕芳因職務關系而受牽連,被上海《民國日報》指為“陳之走狗”。
1925至1927年大革命期間,馮裕芳目睹國民黨內部腐敗日甚,政治日益倒退,尤其是對國民黨背離孫中山三大政策、走向反人民之路痛心疾首。
1928年,在岳父丘燮亭(荷印僑領,曾任巴城華僑救國會會長)支持下,馮裕芳遠赴英國,進入倫敦大學研讀國際公法與哲學。在英期間,他開始學習馬列主義思想,積極參與共產主義小組活動,與同道探討國家前途,思想日趨激進。1929年6月,為直讀德文版《資本論》,他曾計劃赴德進修德文,后來因故未能成行。
學成之后,他因病隱居荷屬東印度長達8年。在此期間,他系統地研讀馬列著作,深入鉆研革命理論。
輾轉多地抗戰
1937年“七七事變”后,馮裕芳從英國取道香港返回內地,投身抗日洪流。憑借資歷與學識,他出任政治部設計專員,參與抗戰宣傳與動員工作。其間,他洞察國民黨當局“假抗戰、真反共”的本質,對其“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深感失望,遂于1938年前后重返香港,另尋救國道路。
返港后,他致力于文化抗戰與民主啟蒙。與蔡元培、張一麐、許地山等學者共同發起“香港新文字學會”并任理事長,推廣拉丁化新文字作為掃盲、教育和動員抗戰的重要工具。他還加入“國際新聞社”,向海外宣傳抗戰實情,揭露日軍暴行,報道中共敵后斗爭,爭取國際輿論支持。
烽火連天,瓊崖危在旦夕。
馮裕芳一度肩負起領導旅港瓊崖民主人士與同鄉組織的重任。1939年1月,瓊崖華僑代表大會在港召開,匯聚符致逢、王兆松、郭巨川、云竹亭、陶笏庭等南洋僑領,以及馮裕芳、周文治等旅居港澳的鄉賢80余人。會議研判時局,一致認為日軍犯瓊不可避免,呼吁海外瓊僑團結救亡。大會成立了“瓊崖華僑聯合總會”,推舉宋慶齡、宋子文、陳策為名譽會長,周文治為常務委員,決議組建回鄉服務團,直接投身瓊崖抗戰。
1939年2月,日軍登陸海南。馮裕芳迅即參與發起“瓊崖難民救濟會”,作為當選的常委,積極募款籌物,援助前線將士與受災鄉民。他多次以民盟及同鄉會名義通電全國,呼吁海外僑胞齊心救鄉。
1940至1941年間,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香港成立,馮裕芳以其聲望成為積極支持者,正式參與有組織的民主政治運動。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后,境況兇險,馮裕芳屢與日占當局周旋,爭取購糧濟民,并密遣船只護送難民返鄉。他更協助瓊崖縱隊籌措電臺等通信器材,助其恢復與中共中央聯絡,為瓊崖抗戰奠定關鍵支撐。
后來,馮裕芳因抗日活動被日方逮捕,在獄中機智脫險,輾轉避居澳門。
重返香港 帶病北上
1946年初,馮裕芳重返香港,投身民主運動浪潮,當選為民盟港九支部主委,兼任南方總支部常委等要職,成為香港民主陣營核心領袖。
在政治工作之余,他致力于文化啟蒙,重組香港新文字學會,潛心研究拉丁化新文字,以文字改革推動思想解放。1947年10月,民盟遭禁,馮裕芳挺身而出,主張在海外重組領導機構,堅決反對“中間路線”,堅持新民主主義方向。
1948年1月,民盟三中全會秘密召開。雖病體難支,他仍在病榻前主導起草多項重要提案,內容涵蓋工作方針、政治綱領等重要議題。這些凝聚其遠見的主張終被全會采納。
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號召召開新政協、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在香港愛國民主人士中激起巨大回響。馮裕芳雖病體日衰,仍以熾熱情懷投身響應行列。5月下旬,他與柳亞子、郭沫若、李濟深等150余位民主人士聯署發表聲明,堅決擁護中共主張,呼吁團結推翻蔣介石獨裁政權。
是年冬,在中共香港分局周密安排下,馮裕芳準備踏上北上征途。臨行前夜,他向摯友云應霖(文昌人)吐露心志:“此番北上,破釜沉舟,不復作歸計!”他諄諄囑托云應霖:“華南封建根基尚深,革命大業,全仗后輩。”談及瓊崖故土,馮裕芳痛心疾首:“多少知識分子誤入歧途,淪為特務,定要喚醒迷途,引向光明!”
1948年11月23日夜,他與郭沫若、馬敘倫等30余人秘密登上“華中輪”,為避特務耳目,航程迂回艱險。船行海上,馮裕芳雖備受病痛與暈船折磨,仍與同行者暢議國是,共繪新中國藍圖。
航船終抵遼東解放區,馮裕芳踏上這片新生土地,不禁熱淚盈眶。1949年1月22日,他與李濟深、沈鈞儒等55位民主人士聯名發表《我們對于時局的意見》,鄭重宣示“愿在中共領導下,獻其綿薄”。4天后,東北各界舉行歡迎大會,馮裕芳雖咳喘不止,體力難支,仍堅持出席,以病弱之軀見證歷史轉折。
1949年1月27日晚上11時30分,馮裕芳病逝沈陽,享年66歲。這位畢生追求民主進步的瓊籍革命家,未及親見新中國誕生。翌日,沈鈞儒、章伯鈞、蔡廷鍇、郭沫若等民主人士及中共代表李富春等親視入殮。
馮裕芳逝世引發各界深切哀悼。1月31日,毛澤東親致唁電:“裕芳先生不幸因病逝世,曷勝哀悼。特電致唁,尚希節哀。”
2月4日,香港《大公報》刊發訃聞。民盟港九支部迅即致函馮夫人丘冠梅,贊其“畢生為民主事業而奮斗,志向堅定不變”,并誓言繼承遺志,“為實現全國徹底解放及建設新中國而努力”。
郭沫若賦詩悼念:“等是在疆場,一死正堂堂。后有馮裕芳,前有馮玉祥。”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瓊公網安備 46010802000004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