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府城城隍廟大門匾額。陳燕 攝
一般情況下,我國古代每座縣級以上的城池都有且只有一座城隍廟,供奉一位城隍爺。海南境內現今僅存的三座城隍廟,一座在瓊海市,另外兩座不但都在海口市(原瓊山縣)境內,而且其中一座里面竟有兩位城隍爺。
海口龍塘城隍廟。陳燕 攝
宋代城隍廟始建于龍塘
海口的兩座城隍廟,一座在瓊山區的府城街道,是為“瓊州府城隍廟”,另一座不在城內,而是在海口東南十幾公里處的瓊山區龍塘鎮。城隍爺不守城,竟去守一鎮?這是何故?
這與龍塘鎮撲朔迷離的身份有關,因為它疑似漢代珠崖郡的郡治之所在,也就是說它從前可能是郡城。畢竟,有城才有城隍廟。
地方志上對龍塘的城隍廟也有記載。正德《瓊臺志》和萬歷《瓊州府志》均記:“城隍廟,宋元在西關。國朝洪武二年,知州宋希顏遷于府治東南。”這里所說的“西關”便是今之龍塘鎮,這座城隍廟至少在宋代便已存在,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才遷到瓊州府城之內。但宋代瓊州治所已在海口府城,為什么要明代才把城隍廟遷到新城內呢?仍是待解之謎。
龍塘的城隍廟在洪武二年遷到府城后,原廟已荒廢多年,現今卻又重現于舊址,廟前有香爐,有石狗,廟內懸有“文武古史”橫匾,廟內所供,不止有城隍爺,還有珠崖公、歐侯王、華佗爺、高元帥,這是海南民間祭祀“滿堂文武”的慣常做法。
從幾遷其址到二者合一
遷到府城的城隍廟,先是位于洪武年間的府治東南,成化遷往府治東,正德又遷往西南,萬歷再遷海南道官署東,崇禎又復遷回府治西南,舊址位于今瓊山工人文化宮內。
海口府城這座廟里有兩位城隍爺,這在全國都較為罕見。原來,瓊州府的府治設在瓊山縣,府有府城隍,縣有縣城隍,原本各有一廟,廟中各有一位城隍爺,只是后來縣城隍廟廢棄了,二者便合在一起了。
那么,瓊山縣城隍廟去哪了?據咸豐《瓊山縣志》記載,康熙十四年,時任知縣茹鉉在府城隍廟的右側新建瓊山縣城隍廟,后來又遷到瓊山縣治東街,再后來經多次重修后終傾圮,便不復存在了。
將府城、縣城城隍爺合于一廟,應該是近現代的事。大明洪武二年,朱元璋下旨為各級城隍爺封官定品,如京都城隍老爺被封為王,稱“承天鑒國司民昇福明靈王”,開封府的被封為“承天鑒國司民顯圣王”,都是正一品;其他各府則均封為“覽察司民城隍威靈公”,為正二品,各州則為“鑒察司民城隍靈祐侯”,秩三品,各縣則為“鑒察司民城隍顯祐伯”,秩四品。如此一來,海口府城城隍廟中的府城隍爺便是正二品的威靈公,瓊山縣城隍爺則是四品的顯祐伯。
瓊海樂會城隍廟。陳燕 攝
丘濬鐘芳怎么看城隍信俗
城隍爺到底管什么?顧名思義,其起初是城池及城中百姓的守護者,再后來,城隍爺跟城的主官有了分工,前者管陰,后者主陽。
最晚在三國時期,我國便有了祭祀城隍的習俗。此后,祭祀城隍爺便成了全國盛行且經久不衰的信俗。唐代名士張九齡、韓愈、杜牧和李商隱等人都曾為其寫過祭文。到了宋代,城隍祭祀成為國家祀典,城隍爺也開始被世俗化、人格化。此后,一些歷史名人開始被各地奉為城隍爺,如上海城隍爺是霍光、永寧城隍爺為周瑜、廣州城隍爺為海瑞,如此等等。
瓊山人丘濬在《大學衍義補》中收有一篇祭文,祭文寫道:“善天之下,后土之上,無不有人,無不有鬼神。……尚念冥冥之中無祀神鬼,昔為生民未知何故而歿,其間有遭兵刀而橫訪者,有死于水火盜賊者……在京都有泰厲之祭,在王國有國厲之祭,在各府州有郡厲之祭,在各縣有邑厲之祭,在一里又各有鄉厲之祭,期于神依人而血食,人敬神而知禮,仍令本處城隍以主次祭。”大致意思是說,城隍爺主管的是無辜或是無名等無人祭祀之亡者,故城隍祭祀又歸入“郡厲之祭”。
與諸位名賢將城隍爺神化的說法和做法不同的是,晚年居住在離府城城隍廟不遠處達士巷的“嶺海巨儒”鐘芳,則在《瓊州府城廟碑》一文中認為城隍祭祀有著特別的意味。他說,之所以凡是新到任的地方官都要馬上到城隍廟祭祀,是要借由對神靈的敬畏要求他們就此立下為政一方的承諾。他還認為:“孚格之機在我,而不專系于地之靈,于此默而會焉,其知所以自任者矣。”意為所謂的神應實則完全取決于官員的作為。今日讀來,仍覺頗有見地。(何杰華)
(作者系海南省典籍整理與研究基地及國學所特約研究員)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