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用司法護航生態文明建設
?青山不負凌云志
日前,俯瞰位于儋州中和鎮的北門江,河道干凈,河水清澈。據悉,儋州近期在北門江水域開展水浮蓮清理“百日大戰”攻堅行動,收效良好。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點海南的題,破生態之局。
“海南自由貿易港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以下簡稱海南自由貿易港法)中如是提到。
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映照著看海南生態問題的豐富視角。
橫看成嶺側成峰,在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上一定要樹立起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海南自由貿易港法頒布以來,海南深刻認識生態環境保護對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學習貫徹落實好海南自由貿易港法中生態環境保護專章的相關要求,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用司法護航生態文明建設。
觀全局:要跳出海南看
看海南生態問題的視角之一,是“要跳出海南看”。
如何看?一處國家公園的建設,提供了切入點。去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正式躋身我國首批5個國家公園行列,國家林草局副局長李春良從全國的維度上給出評價:“海南科學保護了島嶼型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以及海南長臂猿等瀕危物種,可以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是中國國家公園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
跳出海南看,是看通盤,觀全局。保護好生態環境,是站在國家的、全局的角度考慮自身發展定位,把生態環境放在國家戰略的大格局中去掂量,也是海南守好“飯碗”的現實所需。
并且,生態環境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地位。沒有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自貿港,建設生態環境世界一流的自由貿易港、打造美麗中國靚麗名片是海南肩負的特殊使命。
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專章寫入海南自由貿易港法中,足以證明生態環境保護對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要性。保護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是海南各級干部必須了然于胸的“國之大者”。大,體現在大視野、大擔當、大作為——
當前,我省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持續推動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清潔能源島和清潔能源汽車、““禁塑”、裝配式建筑、“六水共治”等標志性工程實施。
根據我省出臺“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意見,全省共劃定環境管控單元871個,分為優先保護單元、重點管控單元和一般管控單元三類,實施分區管控。
去年10月,《海南省生態環境準入清單(2021年版)》發布,明確實施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全面禁止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產業和低端制造業發展,為產業準入嚴設“門檻”。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省級統籌展現新作為。我省優化省級領導小組架構,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等生態文明建設重點領域設立9個專項組,加強各重點領域的頂層設計、部門協同和制度創新,年度推動出臺各類重要規劃、方案、辦法、標準等制度文件60余項,總結形成制度創新成果案例10個……
觀縱深:為子孫后代去做
深山里,有產業發展的新文章,也蘊含著過去與未來選擇的眼光。過去,在五指山水滿鄉毛納村,這個深山黎族村寨山地多、耕地少,餓肚子是辛酸記憶。
色彩斑斕的山野,風景舊曾諳,如今卻一切都在改變:深山里的茶越來越有名氣,林下經濟、生態經濟并不遙遠,生態旅游快速“升溫”,還有大學生回鄉創業……毛納村今昔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走上了一條綠色轉變之路,用另一種方式續寫祖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篇章。
看綠色發展實踐,考驗的正是歷史與未來縱深的視角。當前,我們正處于發展模式歷史選擇的路口:從世界的橫軸上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是全球大勢;從歷史的縱軸上看,綠色發展作為一個發展大方向,不可阻擋。
并且,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必須緊盯不放,抓緊、緊抓。
回望海南的“綠色進程”,歷史同樣在累積厚度。1998年,海南在全國第一個提出建設生態省。在提出建設“生態省”9年后,2007年,省第五次黨代會明確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在那個“生態建設”還是新名詞的年代,綠色種子已扎根瓊州大地。
生態文明建設并不是把多少真金白銀捧在手里,而是為歷史、為子孫后代去久久為功。
海南自由貿易港法為生態環境保護設專章,必將在海南生態文明建設歷史大事記上烙印上一個深刻的刻度——這不是為一時一事,而是著眼于歷史的遠見格局,著眼于經得起時間考驗。
在海南,雨林桫欏,億萬年來見證氣候變化;大江大河,跨山入海流淌奔騰;海南長臂猿“家族”,訴說物種之間緊密相依的故事。
山河為證,歲月為鑒。像生態環境保護這樣打基礎、利長遠之事,需要埋頭苦干、久久為功。從這一維度出發,對時間進行理解,那就不是以日、月為計,而是以年、十年為計,生態環境保護就是為民造福的百年大計。
路子對了,就要堅定走下去。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海南以縱深眼光,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一年多來,一系列密集制定、修訂的生態領域法律法規,和不斷完善的制度措施,將海南生態環境保護納入了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
2021年,我省生態環境部門完成《海南省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條例》《海南省南渡江生態環境保護規定》兩項立法修訂任務。
同時,我省積極謀劃海南自由貿易港法配套立法,將《海南自由貿易港生態環境保護考核評價和問責規定》《海南省土壤污染防治規定》《海南省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若干規定》《海南自由貿易港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規定》《海南省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規定》5項生態環境保護配套法規列入2022~2025年立法規劃項目。其中,《海南自由貿易港生態環境保護考核評價和問責規定》將于今年9月出臺,目前正在按時間節點有序推進。
觀思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可二者得兼
一片人工補植的紅樹林,讓海口市三江農場成為了“賣碳翁”。今年5月31日,海南首個藍碳生態產品交易完成簽約,交易碳匯量3000余噸,交易額30余萬元。
交易的藍碳生態產品,來自上述農場的紅樹林修復項目,由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織實施。根據科學測算,該項目在未來40年可產生9萬余噸碳匯量。
家門口的綠水青山里,蘊藏著一座座寶庫。海南自由貿易港法提到,海南自由貿易港推進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鼓勵利用市場機制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積極推動“兩山”轉化上,我省將探索推進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結果進決策、進規劃、進考核、進項目,形成應用范例;分區域、分領域、分行業開展試點示范和探索實踐,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發展熱帶雨林生態旅游與林下經濟,統籌實施流域補償和環境治理,培育生態產品公用品牌,推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項選擇題,處理好二者之間關系,需要辯證系統的視角。
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樹立生態文明發展理念,不能為了一時的GDP、財政收入的增長,就不顧自然規律硬干蠻干,把環境搞壞了,就得不償失。
“取消12個市縣地區生產總值考核”“堅持戰略留白,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在沒想好之前,不急于開發,要舍得把好的資源留給子孫后代”“把資源稟賦變成發展優勢,讓青山綠水的守護者得到更多實惠”……省第八次黨代會報告如是指出。
守住青山,能換來“金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河水變清了,“禿頭”礦山復綠了,群眾可去的休閑綠地變多了……不斷增加的生態產品供給和良好的生態資源,為百姓生活“幸福賬單”增添越來越多的獲得感。
青山不老,綠水長流。我們要把一個山青水綠、天藍海碧的自由貿易港傳給子孫后代。
(海南日報???月9日訊)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