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瓊崖抗日戰爭最殘酷、最困難時期建立,成為瓊崖革命重要戰略支點——
六芹山根據地:紅色熱土書寫不朽傳奇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高懿
8月3日,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前往位于澄邁縣西南部的六芹山根據地遺址。只見這里遍植橡膠樹,后人豎起的多塊石碑記錄著那段動蕩的風雨年代。
六芹山是澄邁的主要山脈,六芹山根據地是在瓊崖抗日戰爭最殘酷、最困難的時期建立起來的。在1943年至1950年期間,六芹山先后三次成為中共瓊崖特委機關的駐地,對當時的瓊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瓊崖革命史上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烽火中創建
六芹山,因山區有個六芹村而得名,位于澄邁西南部,方圓200多平方公里,中心腹地30多平方公里,其間群峰起伏、連綿不斷、林蔭密布、灌木叢生,自然地理條件可謂“進可攻、退可守”。周圍有不少村莊,田洋錯落,物產豐富,富有革命斗爭傳統,黨的群眾基礎很好。
據澄邁縣委黨史研究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1941年7月,中共澄邁縣委書記李獨清著手恢復黨組織,發展抗日武裝,開辟抗日根據地。鑒于儒萬山地處瓊島北部,偏居澄邁一隅,不利于指導全縣抗日工作,縣委班子決定實施戰略轉移,在經過兩個多月的調查考察后,最后選址六芹山創建新的抗日根據地。
1942年初,澄邁縣委與縣辦事處率領縣基干隊共100多人,秘密渡江,潛入澄一區仁興鄉一帶山區開展活動,正式開始創建工作。一到美合地區的仁興鄉,縣委立即召開擴大會議部署各項創建工作。
為創建六芹山根據地,澄邁縣委先后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恢復建立“美合事變”后原一區(美合特區)的黨組織以及區委建制,撤銷美合特區委,組建新一區區委,調整和充實區領導班子,并將原一區即太平區旺商鄉的田坡、高山朗等村黨組織劃入新一區,增設田坡村黨支部。
另一方面,加強和發展澄一區基層政權組織建設,通過成立美厚鄉,與原澄一區仁興鄉實行合并,建立仁厚鄉,統一負責仁興、美厚地區的施政工作,把黨的組織工作擴展到坡立、北溫等村莊一帶,同時健全村級政權,相繼建立起青抗會、婦救會、農救會等基層群眾組織。
此外,為動員多方力量,澄邁縣委還加強旺商鄉統戰工作,爭取鄉村上中層開明紳士對抗戰工作的支持,并相繼成立旺商鄉、和安鄉、仁丁鄉和福來鄉等四個鄉抗日民主政府。
1942年春,在各項準備工作完成后,中共澄邁縣委領導機關等遷駐六芹村,至此,六芹山根據地正式形成。
夾縫中鞏固
“瓊崖特委三度選擇六芹山作為特委機關駐地,就是因為這里有利于保護和發展革命力量。”澄邁縣委黨史研究中心有關負責人說,六芹山根據地除了地形條件有利外,更重要的是有較好的組織基礎和群眾基礎。
中共瓊崖特委、瓊崖抗日獨立總隊遷入六芹山后,為保障人員的生活供給,澄邁縣委、縣政府除發動全縣群眾積極籌錢籌糧支持外,還在太平鄉溪邊村建立“抗日物資民運站”(后移龍江村),利用村中的10多條船只,為駐六芹山的特委機關及獨立總隊主力部隊運送糧食和各種物資。此外,還經常組織婦救會的婦女們深入部隊,為戰士洗補衣服,組織青抗會的青年積極為部隊傳送情報、運輸糧食等。
六芹山根據地建立不久,日偽頑軍為消滅特委機關和獨立總隊主力部隊,在軍事上實行“蠶食”“掃蕩”,在經濟上采取嚴封鎖,尤其是在食鹽方面,封鎖更為嚴密,專門設卡盤查過往行人,禁止食鹽運往根據地。敵方嚴令規定:凡偷運者,格殺勿論。
同時,日軍還糾集漢奸分子建立區、鄉偽維持會,以孤立和圍困六芹山根據地。由于日偽頑軍的嚴密封鎖和騷擾,根據地生產遭受破壞,物資供應不上,抗日軍民生活日趨困難。
針對敵人的軍事、經濟封鎖,為解決六芹山根據地的食鹽困難,粉碎日偽頑軍的“蠶食”“掃蕩”,澄邁縣委和縣辦事處通過團結開明紳士,選擇具有愛國思想的王運良打入日偽內部,擔任旺商鄉偽治安維持會會長,以隨時提供情報;在六芹山根據地與旺商鄉接壤的溪頭港高紅坡處開設“鹽市”(隔日一集),籌措食鹽,不僅較好地解決抗日根據地的食鹽困難,還為根據地增加稅收兩萬元,從而使日偽頑軍的封鎖陰謀遭到破產,也為開辟新的根據地作出了樣板。
創造中發展
為了適應抗日根據地建設和發展的需求,澄邁縣委和縣辦事處在六芹山先后舉辦兩期基層黨員干部培訓班,培訓對象為農村基層黨員和進步青年,培訓結束后,學員統一安排到各地從事基層群眾工作。
而在發展六芹山根據地階段,中共瓊崖特委和抗日獨立總隊對澄邁縣委工作也予以大力支持:協助當地鞏固、恢復和發展一批基層黨組織,從在開辟六芹山根據地的初期,黨組織先后恢復和建立13個農村基層黨支部以及各村組建護村隊,健全“青抗會”“婦救會”等抗日團體,到1942年又恢復6個抗日民主政府,建立10個農村基層黨支部和各村保甲民主政權,使澄一區和澄二區的革命村莊連成一片,同時建立“青抗會”“婦救會”“常備隊”等群眾團體和革命武裝。
到了農忙季節,部隊和機關人員一面保衛生產,一面幫助農民搶收搶種,在根據地里,抗日軍民之間通過互相接觸交流和互相幫助,感情日益加深,軍民團結不斷強化。
馮白駒與王國興在六芹山“歃血結盟”的故事,至今仍傳為佳話。
自王國興找到共產黨后,1944年春,中共瓊崖特委派第四支隊第一、二大隊進入白沙縣阜青、龍頭兩鄉,發動和組織黎族同胞打擊并趕走國民黨駐該地的頑固派,建立阜龍鄉抗日民主政府。3月,白沙縣臨時抗日政府成立。同年12月,在六芹山的黑藤水嶺上,王國興等白沙起義首領見到了中共瓊崖特委領導人馮白駒,并與馮白駒按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舉行了“歃血結盟”的儀式,自此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本報金江8月7日電)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