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部AI概念國風音樂劇《心安東坡》澄邁成功首演——
千年東坡 “聲”動人心

11月8日晚,在第三屆中國(海南)東坡文化旅游大會開幕式上,中國首部AI概念國風音樂劇《心安東坡》隆重首演。這場融合東坡文化精髓、海南本土風情與現代科技的藝術盛宴,吸引了近千名文化學者、藝術愛好者及“坡粉”現場觀演。圖為音樂劇演出現場。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封爍 攝

11月8日晚,在第三屆中國(海南)東坡文化旅游大會開幕式上,中國首部AI概念國風音樂劇《心安東坡》隆重首演。這場融合東坡文化精髓、海南本土風情與現代科技的藝術盛宴,吸引了近千名文化學者、藝術愛好者及“坡粉”現場觀演。圖為音樂劇演出現場。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封爍 攝
海南日報金江11月8日電(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曉惠 高懿)東坡、AI、穿越——11月8日晚,這三個看似毫無交集的元素,在歌聲的編織中,凝結成了中國首部AI概念國風音樂劇《心安東坡》。
當晚,《心安東坡》作為第三屆中國(海南)東坡文化旅游大會的開幕大戲,在澄邁福山咖啡文化風情鎮首演。九個主要角色、十二幕劇、二十首音樂,在藝術的演繹中,現場觀眾沉浸式讀懂了蘇東坡謫居海南的歲月深情與生命哲學。
19時30分許,舞臺上,電閃雷鳴,蘇軾與兒子蘇過在風雨中掙扎。舞臺下,觀眾屏息凝神,仿佛被拉回千年前那個“九死南荒”的夜晚。
劇中,25歲的“00后”AI開發者小靈,戴著AR眼鏡闖入蘇軾的貶謫歲月,與62歲的東坡先生握手、拜師、共渡劫難。
“坡叔?坡叔!這是把我干哪兒來了?”當小靈摘下AR眼鏡,發現自己置身宋代倫江驛,她的現代語言,與宋式場景“格格不入”,引得觀眾席發出陣陣笑聲。這種“穿越”設定,打破了傳統歷史劇的線性敘事,讓年輕觀眾迅速代入。
編劇巧妙地將“AI訓練”作為敘事線索。小靈穿越的目的,是為“坡叔”AI模型收集真實數據。而她與蘇軾的每一次互動,都成為AI學習的“投喂素材”。
劇中有一個耐人尋味的設定,AI東坡時常“胡編亂造”,需要小靈親歷歷史來糾正。這仿佛是對當下AI熱潮的一種反思,技術可以模擬知識,卻難以復制真實的情感體驗。
小靈在劇中不時冒出“身子骨‘脆皮’”“辦生日‘趴踢’”“治愈了‘EMO’”等“網言網語”,姜唐佐的“海普”,這種古今語言、地方語言的碰撞,制造了多個笑料。
在前幾場戲中,章惇構陷、東坡南貶的戲劇主線迅速確立。伴隨著《我不能死》的絕境吶喊、《官帽》的勢利丑態、《自難忘》的繾綣深情、《結茅歌》的民間暖流等曲目,以音樂強化了戲劇沖突,凸顯出東坡身處絕境的堅韌風骨。
“好好活著,好好活著,心寬能裝滄海浪,一路吟嘯越八荒……”在第八場《好好活著》的獨唱中,東坡與趙夢得對飲海邊,唱出了全劇的核心哲學。
全劇最揪心的一幕,發生在第九場。董才縱火焚燒桄榔庵和還未成型的三書,東坡哭喊著“我的書啊,我的命啊”沖進火海。烈焰吞噬書稿時,臺下的觀眾也痛苦著東坡的痛苦。
但編劇給了這個悲劇一個極具東坡特色的轉折——劫后余生的東坡從灰燼中站起,摸著燒焦的房梁說:“董才這把火幫了大忙。現在這些煙粉可制良墨幾百丸。”寫三書的墨有了!從絕望到豁達,從毀滅中尋找生機,這一刻,蘇軾的文人風骨與生命智慧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這部劇中,蘇軾不是一個完美的圣人。他會因書稿被焚崩潰大哭,會因饑餓懷念東坡肉,會在夢中與亡妻王弗淚眼相望。這些普通人的脆弱,讓最后的“心安”更加動人。“認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這是東坡精神最打動當代人的地方。”現場觀眾陳志群說。
作為在海南創作、首演的作品,《心安東坡》特別突出了海南三年對蘇軾的意義。劇中反復強調的“海南三書”,正是蘇軾在人生最低谷時在海南完成的思想結晶。
結尾時,舞臺上的多媒體出現儋州桄榔庵舊址、東坡書院的場景,孩子們誦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此刻,海南與東坡實現了雙向奔赴——這片土地,不僅是蘇軾的貶謫地,更是他思想成熟的煉金爐。
演出結束時,主題曲《心安》再次響起:“無妄無垢,無病無疚,惟我心安,俯仰無憂。” 觀眾席上,有人擦拭眼角,有人久久不愿離去。
千年過去,蘇軾或許從未想過,他的“心安”哲學會以AI音樂劇的形式,在曾經謫居的土地上被重新詮釋。
今夜,在澄邁的星空下,東坡完成了他的又一次“穿越”——從歷史到舞臺,從千年前的那句“此心安處是吾鄉”,到每個尋找生命安頓的現代人心靈深處。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瓊公網安備 46010802000004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