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創瓊劇《黃道婆》劇組在上海開展非遺活態展示
當《黃道婆》遇見“黃道婆”
海南日報上海9月9日電(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曉惠)9月9日,《黃道婆》在上海見到了黃道婆。當天,海南省瓊劇院大型原創瓊劇《黃道婆》劇組來到位于上海市徐匯區的黃道婆紀念公園,舉行“溯源精神、對話非遺”瞻仰活動,并開展非遺活態展示。
在上海和海南兩地都流傳著關于黃道婆的民間傳說。大約700年前,南宋末年,松江烏泥涇的一位農婦在黃泥灘道旁撿到一個幼女,留作童養媳,后來她跟隨船隊到了崖州。她在崖州生活三十余年之后,又返回了烏泥涇,并傳播在崖州習得的紡織技藝,推動了中華民族紡織業的發展。她就是黃道婆。
“我們希望以黃道婆為橋梁,以歷史為根,用瓊劇連接滬瓊情感。”省瓊劇院院長楊濟銘介紹,此次瓊劇《黃道婆》滬浙巡演為期半個月,涵蓋戲劇節展演、高校交流、專業評獎等多個環節。在所有演出啟幕前,劇組特意來到黃道婆紀念公園“拜訪”,既是向這位平民英雄致敬,也是為劇中角色尋找精神共鳴。
在紀念園里,黃道婆的扮演者瓊劇演員林川媚一襲素衣,以海南話誦讀瓊劇《黃道婆》片段。緊接著,劇組集體演唱海南民謠《人間有個黃道婆》,重現了黃道婆當年跨越山海、傳藝江南的歷程。
紀念館內的非遺活態展示,更讓“傳承”二字變得可觸可感。這邊,烏泥涇(黃道婆)手工棉紡織技藝上海市級傳承人王梅芳端坐于三錠紡車前,指尖捻動棉絮,棉花在紡車轉動中漸漸成一縷縷棉線。
“我們家祖祖輩輩都熟悉三錠紡車的用法,母親從小就給我講黃道婆的故事,還叮囑我‘一定要去海南,看看黎錦,看看黃道婆當年從那里學來的技藝’。”王梅芳的話,道出了兩代傳承人對黃道婆精神的堅守。
另一邊,來自海南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正手捧織機,彩色棉線在木梭間穿梭,不久便織出帶有傳統圖騰的黎錦紋樣。黃道婆紀念館學術顧問方云輕撫黎錦細膩的紋路感慨:“黎錦太美了,一點不比大牌的奢侈品遜色。”
此次滬浙巡演,瓊劇《黃道婆》的日程滿滿:9月11日,瓊劇《黃道婆》將在上海臨港演藝中心演出,參評第34屆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9月13日,《黃道婆》將走進東華大學;9月16日,《黃道婆》將在浙江溫州參加第十九屆中國戲劇節;9月19日,《黃道婆》將在上海藝海劇院演出……一連串密集的安排,不僅是瓊劇“走出海南、走向全國”的足跡,更是海南文化跨區域傳播的生動實踐。
“我十分期待瓊劇《黃道婆》在上海的首演。”方云表示,滬瓊兩地應以黃道婆文化為紐帶,搭建更緊密的合作橋梁。
活動尾聲,林川媚緩步走到紀念園的黃道婆雕像前,靜靜瞻仰。
陽光灑在雕像與演員身上,兩個跨越時空的“黃道婆”仿佛隔空對話。“從海南到上海,我跟著角色走過了她的人生軌跡,更懂她的初心。”林川媚輕聲說道,希望通過瓊劇的演繹,能把黃道婆“技術無界、大愛無疆”的精神傳遞出去,讓更多人記住這位了不起的平民英雄。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