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田嶺革命烈士紀念碑。(資料圖片)
三亞日報記者 陳超全
人物簡介:
符銘華,1918年生于今三亞市海棠區風塘村;1933年9月,畢業于崖縣第六高級小學;1940年,投身革命;194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4月,擔任重組后的崖三區委書記;1946年10月,受反動力量迫害,不幸犧牲,年僅28歲。
與符銘華同村的退休教師陳世驥介紹,自上世紀90年代起,他自發搜集、編撰、匯總整理以張開泰、符銘華、王金、劉明山等人為代表的在仲田嶺一帶戰斗的革命人物的英勇事跡。每當聊起符銘華的革命故事時,他總是感動不已。
伉儷攜手 拉起敵后武裝隊伍
陳世驥講述,符銘華投身革命之初,島內抗戰力量薄弱,身邊能提供支持的戰友寥寥無幾,但他憑借經驗、膽識與努力,不斷克服工作中的重重困難。“1942年 10月,他帶領僅有8人組成的短槍班,駐扎在保亭的五弓、扎南、什玲、大田一帶,開展新區抗日救亡工作。”
1944年秋,海南島腹地的風裹著濕重的霧氣。符銘華帶領抗日救亡工作隊在崎嶇的山路上跋涉,他的臉被太陽“烤”得黢黑,身上的蓑衣破舊不堪,褲腳沾滿了土黃色的泥漿。一行人帶著疲憊,來到了保亭什玲黎寨。
托工作隊里懂黎語的本地姑娘阿春幫忙,他向黎寨頭人奧雅傳話:“奧雅,山外的槍聲已經響到五指山腳下了。咱們的田、咱們的山蘭稻,鬼子來了,還能剩多少?難道我們黎家祖先打倭寇的刀,到了我們這一代,就生銹了么?”
符銘華的話字字珠璣、痛徹心扉。奧雅聽后凝視他許久,最終點頭道:“好。”
后來,符銘華帶領隊伍輾轉至苗嶺深處,在苗寨口遇到老獵人阿公。他望著阿公動情地說:“鬼子來了,我們不是客人,是和您一樣要在這塊土地上活下去的人!難道苗山的好漢,就眼睜睜看著鬼子的腳踩進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山?”
阿公用布滿老繭的手撫過槍管上的傷痕,凝視著符銘華堅定回答:“吹響你們的號角!苗家的后生,沒有怕死的種!”
就這樣,符銘華帶領工作隊、宣傳隊深入漢區、黎村、苗寨,動員200多名青年參軍作戰,拉起了一支不畏艱難的敵后武裝隊伍,有力地壯大了革命力量。
陳世驥說,在此過程中,符銘華的妻子王金始終陪伴在他的身邊,成為他最可靠、最值得信賴的“衛兵”,二人共同成長,成為了烽火年代里一對相互扶持的抗戰伉儷,用行動述說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革命斗爭故事。王金曾回憶:“沒有符銘華,就沒有后來的我,他是我革命道路上的‘領路人’。他的話語真誠,總能說到別人內心深處。”
膽大心細
潛入敵后發展統一戰線
1943年仲夏的一個夜晚,符銘華悄悄潛入陵水英州日軍小隊長羅全榮的住處,勸道:“羅隊長是臺灣人,認得漢字,講得國語,祖上血脈同我們連著故土山河。”說著,他從懷中取出一個小布包放在桌角攤開,里面是幾塊海南民間常見的糯米粑。“這是仲田嶺的鄉親們讓我捎來的,他們舍不得吃。他們還記得,羅隊長上次經過英州,沒驚擾過一戶人家。”
羅全榮望著糯米粑微微愣神,問道:“你們到底要什么?”
“活路!給仲田嶺根據地幾百號抗日軍民一條活路。”符銘華斬釘截鐵地說,“第一步,你我防區,槍口抬高半寸。”
羅全榮思索良久后應允:“好。”
自那夜起,仲田嶺的對峙局勢悄然扭轉。羅全榮為根據地送來奎寧、磺胺等緊俏藥品物資,還派來同為臺灣人的軍醫竹林,指導根據地衛生員如何克服現有條件更好地救治傷員。
更可貴的是,這次談判成功成為良好開端。此后,陵水維持會會長莊毛、藤橋維持會會長符儒煥、國民黨崖三區副區長羅日新等人紛紛利用工作之便援助仲田嶺根據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斷擴大。
1945年8月,羅全榮通過勤務兵向符銘華隊伍遞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風止,樹靜,大潮將退。速備舟楫,接收港內所有浮財。羅。”
符銘華心領神會,迅速集結隊伍喊道:“全體集合!接收英州日軍據點,就在眼前!”
至此,英州得以光復。戰士們收獲了充足的武器彈藥、藥品、布匹、稻米……隊伍實力得到進一步壯大。
深謀遠慮
建立糧倉做好后勤保障
陳世驥講述,仲田嶺革命根據地建立初期,糧食等后勤物資保障一直是懸在頭上的難題。“根據地里戰士和老百姓加起來兩三百人,一人一張嘴,每天光糧食消耗就是不小的數字。要保障溫飽,光靠仲田村秘密倉庫遠遠不夠,且日軍經常掃蕩附近村落,原先集中儲糧的倉庫已遭破壞,存糧損失慘重。”
彼時,符銘華已擔任崖三區委書記,他意識到,若找不到分散隱蔽的存糧地點,戰士們就要餓著肚子應對兇狠的敵人。“這樣下去,如何能與敵人堅持作斗爭?”
“不行,必須重新布局!”一念至此,符銘華下定決心,踏上考察糧倉選址之路。那段歲月,他的足跡遍布北山村、江前村、下丈村等仲田嶺周邊村落,一邊觀察地形,一邊與村民交流。
符銘華發現,這些分散在崖三區的村寨,如星辰般散落在仲田嶺的懷抱里,是大自然賜予的絕佳隱蔽屏障。
他先是對仲田村原有的糧倉進行加固改造,在磚墻間構筑夾層藏糧;后來發現北山村村后隱蔽干燥的山洞,將珍貴的鹽巴和糧食藏于其中;利用下丈村村民閑置的房屋存放布料;在藤橋鎮一家不起眼的雜貨鋪后院,悄然建起日用品和藥品倉;后海村、瓊南嶺的幽深巖洞,則成了咸魚的最佳存放地……這些巧妙設置的“糧倉”,成為日后根據地軍民迎接革命勝利的希望和底氣。
1946年10月,符銘華在前往鐵爐洞青田村一帶籌糧時,被國民黨反動力量逮捕,綁石沉海而亡,犧牲時年僅28歲。
“符銘華同志和王金同志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身為后人,要時刻銘記歷史,緬懷英烈,珍惜當下和平,不斷奮斗,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陳世驥說。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