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璠 賈寒
高等教育,作為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在科技創新、人才培育以及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發揮著關鍵支撐作用。當前,海南正處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力建設國際教育開放新高地的關鍵時期,系統構建一套與高等教育發展相適配的高效服務支持體系,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固的制度保障與堅實的資源支撐,已成為海南高校發展的緊迫任務。其中,重點關涉戰略價值、現實瓶頸、制度構建路徑以及機制保障等關鍵性問題,對這些關鍵問題的有效探討,可以為自貿港高校發展的政策制定與改革實踐提供理論依據與經驗借鑒。
高效服務支持體系對推動自貿港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價值
回應國家戰略需求,強化教育對發展全局的支撐作用。“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這是黨中央對教育重要地位的高度概括。高等教育承擔著為國家提供知識創新、技術轉化以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科學高效的服務支持體系,有助于提升教育資源配置效率,打破行政壁壘與資源分割的局面。只有緊密對接自貿港的人才與智力需求,在金融、科技、物流、旅游等重點行業與領域引進一支具備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才能切實融入國家發展戰略。
以海南大學為例,該校積極響應國家戰略號召,與國內外多所高校及科研機構開展廣泛合作,在熱帶農業、海洋科學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科研成果,為自貿港相關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與人才保障,充分彰顯了高等教育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價值。
有效破解制約海南高等教育發展的結構性瓶頸。長期以來,海南高等教育發展受到諸多因素制約,如辦學基礎薄弱、科研資源匱乏、人才引進困難等。據統計,目前全省普通高校總量28所,本科層面院校11所,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6個,在全國各省區中處于較低水平。優質教育資源的短缺以及人才的外流,致使海南在參與區域競爭、支撐產業升級方面存在短板。構建科學的服務支持體系,能夠通過制度優化、政策集成以及資金傾斜等方式,吸引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流入,激活高校在科研、技術和人才方面的內生動力,助力海南高等教育實現結構性提升。
例如,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創新采用“大共享+小學院”的辦學模式,成功吸引多所國內外知名高校入駐,為破解海南高等教育發展的結構性瓶頸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與有益探索。
支持高水平教育開放,打造國際化人才高地。開放,是自貿港的靈魂,區域吸引力與國際競爭力直接影響著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然而,在海外優質教育資源引進、中外合作辦學等方面,海南仍存在一定差距。建立國際教育支持機制,搭建中外高校合作平臺,是提升教育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可借鑒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香港等地的辦學經驗,鼓勵支持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海南醫科大學等高校與海外知名大學聯合設立研究院,開展雙學位項目,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品牌。通過優化外籍教師簽證審批流程、完善留學生獎學金政策,為海南高等教育打造一個面向全球的開放體系,為中國教育“走出去”和“引進來”提供重要窗口。
海南比勒費爾德應用科學大學作為中國境內第一所境外高校獨立辦學的高等教育機構,其成功設立為海南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注入了新活力,為培養國際化人才搭建了新平臺,有力推動了海南高等教育向國際化邁進的步伐。
近年來,海南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發展,但與自貿港對教育的高標準要求相比,仍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在服務功能體系建設方面,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問題。自貿港多元產業對應用型人才需求激增,但高校專業設置多與市場脫節、錯位,創新教育體系尚未形成,理論與實踐存有脫節;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引進不足,國際交流資源短缺。海南高校海洋科技、國際金融與法律等領域專業教師匱乏。高層次人才引育面臨科研條件較弱、成果轉化機制不活等問題,制約高校實力的持續提升。
構建海南高效服務支持體系的實踐路徑
實現海南自貿港教育高質量發展目標,必須構建結構清晰、運行高效的服務支持體系,從制度設計、產業協作、技術支撐等多方面入手,打通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通道,推動高等教育體系深度融入區域發展大局。
推進頂層設計優化,構建高效協同的制度支持機制。海南應依托現有省級高等教育管理機構,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制度整合。統一人才政策口徑,將編制審批、薪酬待遇、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分散政策整合為“一站式”人才服務清單,優化引才通道;同步推進學科與產業規劃,將高校專業結構調整與自貿港重點產業發展緊密掛鉤。例如,圍繞“智慧旅游”“國際醫療”“國際貿易”“數字貿易”“涉外法律”“清潔能源”等方向,優先布局急需學科;設置發展專項基金,通過財政引導,吸引社會資本與企業投入,設立用于教師培訓、科研啟動、海外交流等專項資金,為高校內涵式發展提供堅實的經費保障。
深化產教融合合作,提升教育服務經濟能力。高校要從被動適應轉變為主動融入產業發展,需圍繞海南重點領域,如跨境電商、冷鏈物流、智慧農業等,建立緊密型校企合作機制:建立產業人才需求預警機制。依托省人才人力職能部門,定期發布緊缺人才行業目錄和技能預測報告,為高校調整專業提供數據支持;共同組建協同創新平臺,支持高校與企業共建研究中心,開展深度合作,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
完善國際交流機制,打造區域教育開放高地。海南要打破辦學“內循環”,建立多元化的國際合作機制:優化外籍人才引進政策,簡化簽證、工作許可流程,探索建立國際化師資隊伍“綠色通道”,提升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更好地融入全球教育資源網絡;引進優質合作辦學資源,支持高校開設雙學位課程,與國際一流大學合作建設聯合實驗室,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教育品牌;打造“留學海南”平臺——設立專項獎學金,開通多語種招生系統,依托海南國際教育創新島,吸引更多“一帶一路”國家青年來瓊深造。
以人工智能賦能教師成長,構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通過技術賦能教師發展,不僅是數字轉型的內在要求,更是服務新產業、新業態人才需求的重要突破口。人工智能平臺的應用,有助于解決教師培訓資源分布不均、課程研發效率低下等現實問題。例如,海南師范大學上線DeepSeek- R1(671B)本地服務平臺,通過本地部署的方式保障數據安全與響應效率,為教師提供個性化備課、智能批改與教學反饋等一體化功能,有效提升了教學質量與教研效能。通過與AI技術深度融合,教師可在科研、教學、管理等多維度獲得有力支撐,實現能力成長的躍遷。
構建科學高效的服務支撐體系,是實現海南自貿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程。這一體系的建立,既要回應現實的政策斷點與資源短板,更要面向未來的開放格局與技術趨勢,系統打通制度、產業、技術與人才等關鍵環節。海南高等教育只有立足本土優勢,不斷釋放制度紅利,積極引入優質教育資源,敢于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探索和先行先試,才能在全球教育競爭中實現突破,為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貢獻持久的人才動能和知識引擎。
【作者系海南師范大學教授、人文社會科學處處長,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Hnjg2022ZD-20);海南省馬工程一般項目(2024HNMGC05)的階段性成果】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