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囑托
要全面提高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水平。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完善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加強對重點群體就業創業支持,保持就業總體穩定。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穩步推進城鎮化。提升脫貧人口幫扶實效,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統籌發展和安全,完善風險防控體系,加強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提升應對重大風險挑戰能力。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依法懲治各種違法行為。
海南多措并舉全面提高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水平
百姓冷暖系心間
在海口市美蘭區的一家幼兒園里,孩子們歡樂地表演節目。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天平 攝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曉惠
2月28日一早,三亞市托育服務指導中心里傳出陣陣童謠,孩子們正在和老師玩游戲。“我們是雙職工家庭,托育中心解決了我們帶娃的難題。”三亞市民張盈盈說。
紅燒肉、白灼蝦、土豆絲……當天傍晚,在海口市瓊山區國興街道道客社區長者飯堂(社區食堂)內,70歲老人陳昌獻和棋友切磋棋藝后,又一同到此用餐。
在這一早一晚的人間煙火里,躍動著民生保障最溫暖的脈搏。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于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每一個瞬間。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指示,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政策溫度滋養基層土壤、孕育民生碩果。
夯基固本
織就民生保障網
2月27日,正午的陽光照進上海外國語大學三亞附屬中學食堂,食堂內屏幕上,正實時播放著食堂工作人員將雞塊分裝入餐盤的畫面。
“以前學校食堂的監控僅僅是記錄作用,食品安全檢查大多依靠工作人員入校查看。如今接入‘互聯網+明廚亮灶’系統后,不僅是我們能在食堂看到監控畫面,家長也能隨時通過手機APP查看學校后廚情況。”上海外國語大學三亞附屬中學副校長董方介紹。
近年來,我省大力推動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工程建設,目前全省18個市縣(除三沙外)844所中小學校食堂實現全覆蓋,食堂端一網統管、家長端一點監督。
教育是民生之基,醫療是民生之本。省委、省政府直面海南基礎教育和醫療衛生領域存在的人才少、底子薄、區域發展不均衡等問題,把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重點抓手。
我省聚焦基層短板,布局醫療資源,從2023年開始將除海口市、三亞市、儋州市以外的16個市縣劃分為東、中、西片區,分別部署海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海南省人民醫院、海南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對口幫扶市縣綜合醫院,推進人才、技術、服務、管理下沉。
“目前,3家省屬下沉醫院已與16個市縣簽訂幫扶協議,累計選派下沉專家469人,在市縣開展新技術130余項。”海南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張毓輝介紹,優質醫療資源的觸角延伸到更遠的基層。
常年深耕基層醫療事業,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醫療集團牙叉社區分院副院長韋小麗對基層醫療改善的感受更加深切。她說:“隨著鄉村醫療條件不斷改善,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
過去兩年,韋小麗時刻提醒自己加強學習,不辜負群眾期待。對于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她建議增加村一級醫務人員數量,做到專職專人,為群眾提供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也期待出臺利好政策,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水平。
拓路潤心
激活發展內生力
手術室的無影燈剛熄滅,海南西部中心醫院普外科醫生林家軍摘下口罩,擦了擦額頭的汗珠說:“當年出島求學,總想著學成歸來建設家鄉,現在總算如愿,再辛苦也值得。”
這位年輕的醫生,在2023年返鄉人才對接會上向家鄉的醫院投出了簡歷,他始終確信,在自貿港建設的時代浪潮里,歸鄉游子的錨點就是建設家鄉。
在50公里外的儋州市三都辦事處一個蔬菜種植園,村民陳玉成的掌紋間沾著紅泥,正把一粒粒種子埋進土里。不久前,陳玉成在家門口的專場招聘會上找到了這份種植工的工作。
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是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海南著力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目前全省就業驛站已達261家,幫助就業32萬余人次,促進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57萬人。
3月2日晚,明月初升,椰影搖曳。海口市坡巷路的戲臺上,鑼鼓喧囂,一出出瓊劇選段接連上演,上百位市民的目光齊刷刷看向舞臺欣賞好戲。這樣的演出經常在海南各地城鄉上演,瓊劇、合唱、歌舞、小品、八音演奏、廣場舞……惠民文化演出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近年來,海南持續深入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建成24座公共圖書館、23座文化館(群藝館)、219座鄉鎮(街道)文化站、3343座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讓廣大群眾既有經濟收入帶來的踏實笑容,更有文化浸潤滋養的從容氣度。
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鄒其國認為,海南擁有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和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應進一步挖掘和傳承好這些寶貴的資源。他建議,“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作為其中的典型代表,應當積極申請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
護安礪劍
筑牢法治防護墻
今年1月8日,海南省公安廳大樓里,一場關乎千萬人安全的警務變革悄然落地——“海南省公安廳110接警中心”揭牌。指揮大廳內,接警員佩戴的耳麥折射著屏幕藍光,全省各市縣的警情數據在此匯聚,海南自此邁入“統一接警、分級處警”的現代化警務時代。
這份變革的底氣,源自近年來織就的安全網絡。
重拳護安——海南縱深推進全國最安全地區創建,開展“夏季行動”“化解矛盾風險維護社會穩定”等專項行動,落實打防管控建各項措施,確保了全省不發生影響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案件。
長效常治——深入推進常態化掃黑除惡,提高涉黑涉惡線索查辦質效。禁毒三年“固本防風險”行動進展順利,全省現有吸毒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持續下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防患未然——全面加強危爆物品安全、寄遞物流、特種行業等監管,全省沒有發生治安災害事故,安全生產保持良好態勢。
數據印證著改變:過去一年,海南省社會治安形勢持續向好,全年立案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5.4%、降幅為近7年最大。全省現有吸毒人數占常住人口比例降至0.37‰,人民群眾安全感不斷提升。
法治護航的腳步同樣堅實。2021年6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出臺,為海南高水平開放進一步構筑了牢固的法治屏障。
在這一框架下,海南闊步向前,積極出臺自貿港相關配套法規,成立走私、金融、投資等風險防控專項工作組,動態評估各領域風險點的最新風險等級……貨物、服務、投資、資金、運輸、人員等各種要素自由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跨境流動水平不斷提升。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今日之海南,正將每個家庭的柴米油鹽熬煮成時代進步的甘露,將每個街巷的晨昏晝夜鍛造成社會治理的刻度,讓自貿港的每項政策都帶著民生溫度落地生根,向著更高水平的幸福海南拔節生長。
(海南日報海口3月3日訊)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