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蕾 郭曉丹
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圍繞“五個自由便利”,明確提出要“探索開展跨境資產管理業務試點”,此后國家和海南陸續出臺相關政策進一步明確并細化試點的具體內容,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內的金融機構面向境外投資者發行資產管理類產品。當前已有多家商業銀行有序開展試點工作,業務探索初見成效。
一、跨境資產管理業務的具體內容
海南自貿港跨境資產管理業務采取了全球單邊主動開放的模式,即面向全球開放,不限于特定區域。發行主體包括位于海南自貿港的銀行、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發行對象為符合條件的所有境外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發行產品涉及“R1”至“R3”級的理財產品、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產品、私募資管產品、保險資管產品等。
為實現業務的分階段、分步驟有序推進,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先行先試跨境資管業務,并在資金封閉、風險隔離的前提下,為境外投資者在賬戶開立、資金劃轉及匯兌等方面提供便利,擴大境外投資海南自貿港內理財產品的可應用場景。
二、開展跨境資產管理業務試點的意義
跨境資管業務試點是國家賦予海南的極具含金量的金融政策,可以說是提升海南自貿港金融改革開放水平的“先手棋”。海南自貿港跨境資管業務試點實行單邊、主動開放模式,面向全球不限區域,市場更加廣闊;擴大境外投資者的境內投資范圍,投資產品更加豐富;面向境外所有符合條件的投資者,包括機構和個人,擴展了境外個人投資者直接投資中國市場的通道,投資(發行)主體更加多元。試點的這些優惠政策大大增強了自貿港對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通過充分釋放政策潛能,必將有效促進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推動金融聚焦實體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海南自貿港有望通過深入探索與發展跨境資管業務,形成外資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獨特通道,打造跨境資產與財富管理“新星”,譜寫“金融強國”的海南篇章。
跨境資管業務試點是深化跨境投融資體制改革的突破性舉措,是推動投融資自由化便利化的“助力器”。自由化便利化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點所在,“探索跨境投融資體制改革”勢在必行,開展跨境資管試點順理成章,旨在把自由化便利化落到實處。從實際運營來看,跨境資管業務以多功能自由賬戶體系為支付平臺,還涉及多種市場包括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因此與“構建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體系”“開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試點”等重點政策具有較強的相關性與協同性,是共同建設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跨境資管業務試點是我國分階段開放資本項目的重要環節,是資本市場進一步開放的“試金石”。這幾年,我國資本市場大門逐步打開,陸續推出滬深港通、債券通等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開放舉措,取消了部分產品的投資額度限制,但總體而言開放程度還不高,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海南自貿港試點中涉及的四類資管產品,正是我國資本市場開放的短板。開展跨境資管業務試點,將有利于補齊這些短板,豐富金融業態,為我國推進分階段開放資本項目乃至資本市場提供新思路、新經驗。自貿港建設以來,海南始終致力于服務國家開放大局,認真落實國家推進外匯改革與開放要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跨境資管業務試點正是迎合自貿港開展高水平開放壓力測試的創新舉措之一,有助于為海南邁向世界最高水平開放形態夯實基礎。
三、國內先行先試跨境資產管理政策的經驗啟示
2021年11月26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對外宣布加快建設跨境資管示范區,鼓勵外資機構投資者通過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參與新片區建設,鼓勵新片區內機構投資者等參與認購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試點基金份額。從資管產品范圍來看,主要涉及私募資管產品;從開放模式來看,采取境內投境外、境外投境內的雙邊開放模式。上海自貿試驗區作為跨境資管業務的“先行者”,已經有了“債券通”“滬港通”“滬倫通”等較為成熟的境外投資通道。目前上海自貿試驗區正積極推進深化金融科技合作,提供金融創新服務,搭建與優化金融應用場景,以便利金融機構開展跨境資管。上海為海南探索業務試點工作樹立了高標準示范。
粵港澳大灣區于2021年10月啟動了“跨境理財通”的業務試點,吸引了大量的大灣區投資者,僅一周年資金跨境匯劃金額就超15億元,兩周年時已累計67億元。從資管產品范圍來看,“跨境理財通”主要涉及理財產品;從開放模式來看,“跨境理財通”是面向大灣區的雙邊開放模式。2024年2月26日,新修訂的《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開始正式施行,2.0版本的“跨境理財通”將在降門檻、擴產品、增額度、引券商等方面喜迎升級。尤其在業務規范指引、風險監管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對于正處于試點探索階段的海南更具有對標性與借鑒性。
四、深化探索跨境資產管理業務的未來展望
相較于上海自貿區和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港的跨境資管業務試點具有獨特的區域資源和政策優勢,比如面向全球、不限特定區域,面向所有境外投資者、個人可以直接投資等。但這也意味著防范風險任務更重,管理難度更大。接下來需要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破題,充分發揮放大資管業務試點的效應。
一是加快研究制定業務指引,建立健全風險防控體系。流暢高效的運作體系、高水平的風險識別監測能力,依賴于規范的業務細則、完善的風險監管制度。因此,各試點銀行應明確內部的業務指引,并在實踐中加以逐步完善,為加快形成標準性總則提供參考。相關監管部門要持續推進資金流監測系統建設,確保試點機構建立內控制度、操作規程、賬戶管理和風險控制措施。
二是持續推進外資全資或控股設立海南自貿港金融機構與非金融機構。銀行機構在資管新規出臺后將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轉型升級理財產品的挑戰,甚至部分中小型銀行可能陷入退出理財業務的困境。引入外資機構不僅能夠彌補海南資本市場的短板、豐富金融業態,還能夠助力資本不足的海南自貿港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成立資管或理財公司,實現跨境資管產品發行主體的多元化。要進一步完善外商投資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的動態調整機制,探索外商投資的稅收優惠政策,推進實施外商投資企業外匯便利化政策,提高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要堅持境內境外投資者一視同仁,落實國民待遇,全方位做好協調服務工作,使外資“引進來”“留得住”“發起來”。
三是強化科技賦能,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機遇,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實現金融創新,引領跨境資管業務試點。要加強線上一體化資金交易、監測平臺的建設,提升投資交易效率和風險監管能力。要因地制宜、因企(人)而異,利用大數據管理平臺,進行分析與預測,做好個性化差別性服務,不斷拓展市場應用場景,使服務更精準、更有效。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國際商學院;本文系海南自然科學基金(721RC523)研究成果】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