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之聲:企業用戶對園區服務的視角”專題討論舉行
園區應成為多元服務提供方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曉夢
哪些園區服務與政策能有效支持企業成長?園區運營方如何更好地幫助中小企業融入供應鏈與全球網絡?
10月11日下午,在第十一屆世界自由區組織大會舉行的“一線之聲:企業用戶對園區服務的視角”專題討論上,參會嘉賓圍繞上述問題,聚焦在園區運營的一手經驗與挑戰展開探討,旨在找到提升園區企業用戶滿意度、增強競爭力及構建更強大園區生態的實用解決方案。
“現代園區運營已不再局限于基礎設施建設,而是構建一個多方協作、服務多元的生態系統。同時,法律框架和合規性必須清晰可理解,要直面企業痛點,提供針對性服務。”討論一開始,IFZA市場關系總監帕特里克·屈爾便拋出看法。
這一觀點得到現場其他參會嘉賓的廣泛認同。世界自由區組織知識顧問安斯利·布朗強調,園區是一個生態系統,合作是核心,“園區運營的關鍵在于合作,其中包括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等多方的協同”。
尼日利亞OIDA集團首席執行官埃梅卡·埃內則提到,從他的實踐觀察來看,當前區域挑戰差異大,園區之間的合作也亟待加強。“比如:東非面臨物流與供應鏈挑戰,西非則更需要數字解決方案,因此園區之間打破競爭思維,轉向互補合作。”他說道。
除了合作,規定透明度、政策穩定性與人才供給等問題,同樣考驗園區運營方“實力”。
在談到園區發展動力時,埃梅卡·埃內認為,政策支持與企業行動應雙輪驅動,并搭建數字平臺為園區企業賦能。“政策驅動與企業行動相結合,同時借助數字平臺推動企業間合作。”他補充道,應建立打造雙向信息渠道,提升市場信息獲取與反饋能力。
“人才不是最大的挑戰,培訓人才才是。”帕特里克·屈爾指出,企業需通過科學模型提升培訓效率,注重留住人才與釋放潛力。作為園區運營方,在園區企業擴張階段可引入外部資源,為他們提供針對性強的培訓支持。
此外,帕特里克·屈爾表示,園區不應僅是基礎設施提供者,更應成為多元服務提供方,成為“可預測性問題解決者”,協助企業解決融資、關稅、出口許可等問題。
總體來看,參會嘉賓們普遍認為,從硬件建設到服務賦能,從單點競爭到生態合作,園區的運營邏輯正在發生深刻轉變。只有通過園區、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等深度協同,才能真正構建具有持續競爭力與包容性的園區發展生態。
(海南日報海口10月11日訊)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瓊公網安備 46010802000004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