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雨林與您”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國際研討會上,專家建議——
海南長臂猿保護需要社會各界廣泛參與
海南日報牙叉11月8日電(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寧玥 孫慧)保護海南長臂猿要做哪些工作?在11月8日召開的2024“雨林與您”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國際研討會上,相關專家學者和部門負責人圍繞“國家公園的旗艦物種保護與研究”開展演講,揭開了海南長臂猿保護背后的故事。
據介紹,海南長臂猿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旗艦物種,被我國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物種。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王楠欣喜而自豪地說,近年來,我省建立保護研究長效機制,設立了國家林草局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打造了海南長臂猿保護國家長期科研基地,組建了監測隊伍,讓一度瀕臨滅絕的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恢復至如今的7群42只。
“為了搞清楚海南長臂猿的數量,我們進行過多輪調查,方法也不斷升級。”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宣傳科普科科長齊旭明提到在2003年開展的一次拉網式大調查。他說,原本的海南長臂猿調查僅局限在2個片區,在此次大調查后,有關部門才正式摸清了海南長臂猿的棲息范圍,監測手段也從人工監測,拓展到用紅外相機、錄音設備對海南長臂猿種群及個體進行全天候監測。
海南長臂猿更多生活習性和遺傳特征才逐漸為人所知。它們在熱帶雨林中取食的植物種類有130多種,偶爾“開葷”,吃鳥蛋、蜘蛛、螞蟻、昆蟲;它們是熱帶雨林的“K歌之王”,每晚分散睡在不同的大樹上,清晨靠著清亮的啼聲相互溝通;以前,人們以為海南長臂猿一生不下地,最新研究顯示海南長臂猿存在主動和被動下地行為……齊旭明說,要跟上海南長臂猿并不容易,他們經常要撥開茂密的植物,在無路的雨林中追蹤,一不留神就跟丟了,不過如今海南長臂猿對他們已十分熟悉,看到他們不再匆忙逃走。
除了實地監測與觀察,專家團隊還用現代科研手段跟蹤和保護海南長臂猿。“海南長臂猿的‘胃口’可不小。”來自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教授范朋飛說,團隊聚焦營養,探索海南長臂猿的能量攝取情況,對其棲息地質量進行評價,通過實地考察采集它們的食物,拿回實驗室做營養成分的測定,再通過公式估算出它們攝入的能量,與我國其他長臂猿做橫向對比,他們發現海南長臂猿每日從食物中攝取的能量遠遠高于其他長臂猿,“整體上來看,海南長臂猿生活得很好,在冬天食物匱乏季節,它們獲得的食物相對少一些,但可以滿足生存需要。”
會議上,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海南長臂猿的保護還需要社會各界廣泛參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靈長類小猿組副主席發布《長臂猿友好旅游獎勵計劃——全球長臂猿聯盟長臂猿生態旅游倡議》,分享通過生態旅游促進長臂猿保護的方法。海南有關部門則介紹稱,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設立以來,積極做好海南長臂猿保護、監測、科研、宣傳和棲息地修復工作,通過進學校宣傳等方式,向小學生、居民、企業員工等宣傳保護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知識以及重要性。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