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媛艷
2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連續發出的第十三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這份文件里,明確提出“要發揮‘南繁硅谷’等重大農業科研平臺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
其實,早在2021年,“一號文件”就已提出“加快建設南繁硅谷,加強制種基地和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時隔4年,“南繁硅谷”再次寫入“一號文件”,釋放了哪些重要信號?
為何再提“南繁硅谷”?
從4年前的“加快建設”到今年的“發揮作用”,“一號文件”對于“南繁硅谷”提法的變化,不僅是對“南繁硅谷”建設成效的肯定,也承載了對其勇扛“國之大者”使命的殷殷期許。
2024年是中國農業的豐收年。這一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超過1.4萬億斤,邁上歷史性新臺階;食用植物油自給率進一步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持續增加。在較高基數上繼續實現穩產豐產,背后就有南繁的有力支撐。
“分布在三亞、陵水和樂東的南繁基地年平均氣溫23℃~24℃,自1956年以來,每年集聚全國各省區市的800多家科研機構、8000多名科研人員來此開展南繁工作。全國已育成的近3萬個農作物新品種中,70%以上都與南繁有關,80%以上的水稻品種曾通過南繁育成。”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彭軍說。
數據也許抽象,身邊的南繁故事大家不會陌生。袁隆平在三亞發現了“野敗”,打開了雜交水稻的突破口,被外國人譽為“東方魔稻”的秈型雜交水稻50年來累計增產稻谷超8000億公斤;謝華安團隊年年堅守南繁,主持培育的“汕優63”增產糧食700億公斤,研制的再生稻品種與栽培技術7次刷新再生季單產世界紀錄;吳明珠團隊“北瓜南育”的攻關,選育出30多個西甜瓜新品種,順利實現國人的“吃瓜自由”……
白花花的鹽堿地也因為南繁而不同。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落戶崖州灣科技城,選育的11個耐鹽堿品種助力1億畝鹽堿地變良田,“新稻36號”實現我國首個萬畝耐鹽堿水稻示范片畝產突破570公斤……鹽堿地變成米糧倉,南繁為我國突破“藏糧于地”空間、拓展“藏糧于技”儲備開辟新路徑。
“如何讓14億人既能吃得飽,又能吃得安全、營養、健康,同時惠及全球更多人,是一項長遠且艱巨的任務;如何保證穩產、提高單產、創新育種,對種業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南繁硅谷’的作用更加凸顯。”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認為。
當前,世界種業正迎來以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發展為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種業強國也紛紛進入育種4.0時代,“南繁硅谷”作為中國種業“引進來”“走出去”的最前沿,在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新賽道上承擔著艱巨任務。“一號文件”再提“南繁硅谷”,足見其在種業科技創新中的重要地位。
“南繁硅谷”如何發揮作用?
“一號文件”首提“農業新質生產力”,面臨新的形勢、任務和要求,“南繁硅谷”如何立足優勢,打好種業翻身仗?
強化科技賦能,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對此,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有關負責人表示,“南繁硅谷”正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園區將充分利用海南自貿港政策優勢,聚力國際研發之城建設,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支持一批突破性品種的選育;聚焦南繁種業產業集群的全面培育,加強農業種質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資源整合,筑牢種業振興的南繁根基。
針對“一號文件”提出的“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支持發展智慧農業”等內容,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副院長李慧慧表示,該團隊將用好與阿里巴巴達摩院聯合發布的面向育種數據處理全流程的智慧育種平臺,推動實現育種數據管理和分析、大模型大算力優化加速、人工智能算法預測親本及優良品種的育種全流程整合,不斷提升育種效率,推動實現種優糧豐。
完善設施建設,推動重大創新平臺建設。“一號文件”對“南繁硅谷”的要求就是要發揮好平臺作用。近年來,南繁不斷加強軟、硬件設施建設,推動崖州灣國家實驗室等37個省部級及以上科創平臺快速落位,逐步形成由“國字號科研院所+雙一流高校+本省科研機構”構成的多層次、多元化、互補型科研創新體系;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超過3000人,引入中國種子集團等一批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和種業科技領先企業;逐步建設“一體兩翼”南繁配套服務區等,“南繁硅谷”產學研一體化的種業創新發展體系正在加速構建。
聚焦產業發展,推動南繁事業向南繁事業與產業并舉發展轉變。“南繁硅谷”是事業也是產業。“一號文件”提出的“繼續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當前正在“南繁硅谷”探路前行。中國首個生物育種專區建成投用、“一帶一路”大豆生物育種海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崖州灣生物育種創新產業聯盟等平臺建成,“南繁硅谷”努力推動南繁事業向南繁事業與產業并舉轉變,種業產值今年有望達到200億元。三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柯用春表示,該市將落實《國家南繁硅谷建設規劃(2023—2030年)》,以種業CRO等創新業態為引領,用好首創的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境外引種模式、生物育種專區特殊監管服務模式、生物育種產業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系,在生物育種產業化政策制定、創新源頭支撐、創新平臺搭建等方面持續發力,大力發展“種源+種業+種市”南繁產業,推動全市種業產值再上新臺階。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站在新賽道上,“南繁硅谷”前景廣闊,未來可期,海南“向種圖強”的基礎更堅實,勢頭更強勁。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