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萬寧六連嶺革命烈士陵園。
5月的六連嶺,翠色滿目,丘壑縱橫,六峰相連,逶迤騰浪。
這也是座被赤色浸潤血脈深處的“紅色”山脈——六連嶺革命根據地從1927年創建至1950年海南島解放,始終是紅色天地,創造了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奇跡。
行走在六連嶺革命根據地,“翻閱”這部催人奮進的紅色經典,歷史的回聲仿佛就在耳畔。
六連嶺上的革命戰士雕像。
1927年4月22日,國民黨發動反革命政變。4月23日,中共萬寧縣黨部委、縣農會以“野外演習”為名,夜里率領禮紀、萬城、龍滾等農訓所近200名學員撤出縣城,到六連嶺下的軍寮村駐營,保存革命力量,建立了六連嶺革命根據地,開展了人民武裝斗爭,實現革命重心從城市轉向農村的戰略大轉移,也點亮了六連嶺上從未熄滅過的革命火種。
六連嶺上留存著不少紅色遺址。在山深林密的六連嶺半山腰,有很多石洞,這些石洞大小不一,大的可容納300人,小的可容十多人,當年紅軍戰士就住在石洞中。山勢險峻的六連嶺高處還有個石洞,是當年缺鹽少藥都難不倒的紅軍醫院。從石洞出口朝西北方向走出,經過一塊比較平坦的地方就是當年的紅軍操場。革命戰士們在六連嶺還創立了列寧學校、軍械廠。透過這些紅色遺跡,我們得以窺見瓊崖紅軍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頑強抵抗,和敵人殊死戰斗。
六連嶺革命烈士紀念碑。
1928年,六連嶺革命根據地面臨反動派大規模進攻和“圍剿”,他們修炮樓、砍山林,用盡各種方法試圖撲滅六連嶺上的紅色火種。留守在紅軍洞里的紅軍們只得靠下山溝摸魚蝦、上山掏鳥窩或摘野菜充饑,過著大地當床、明月為燈、樹葉為被、野果充饑的原始人生活。許多紅軍戰士死去,到1929年夏,六連嶺上的紅軍戰士只剩下27人,但他們仍然堅持戰斗,為瓊崖革命保存了勝利的火種。
在革命斗爭最為艱苦的時候,六連嶺下的革命群眾以放牛、砍柴為掩飾,偷偷地穿過敵人的封鎖線,把米、鹽、藥品送上山,給予在六連嶺堅持斗爭的紅軍物質與精神支持,共同譜寫了“山不藏人,人藏人”的革命贊歌。時至今日,六連嶺腳下的老區居民還傳頌著“六連嶺精神”——紅軍戰士白天與敵人激戰,晚上繞過敵人炮樓到山下找糧食,籌糧的同志犧牲了,山上的戰士卻沒有一個人動搖投敵,大家懷著一個共同的信念:寧做敵人刀下鬼,不做叛徒跪著生。
現如今,革命戰士們曾經浴血奮戰過的地方已立起豐碑。萬寧市在六連嶺建立了占地面積240多畝的革命根據地紀念園,又建設六連嶺革命根據地陳列館,通過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張張珍貴資料圖片,一尊尊逼真的人物雕像,為人們還原那段硝煙彌漫的革命歲月。陳列館以六連嶺革命斗爭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史實為主線橫向展開,呈現整個萬寧革命斗爭的壯麗詩篇。
美麗鄉村大石嶺村風貌。
六連嶺下的六連村、大石嶺村等革命老村也迎來翻天覆地大變化,鄉間公路直通村落,路旁的檳榔林整齊挺拔,菠蘿、西瓜等各色瓜果長勢喜人,特色建筑排列整整齊齊,椰影交錯,環境整潔,景色優美,不時能見到前來體驗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的游客身影。
拂去歷史的烽煙,六連嶺依然蒼翠挺拔。血與火錘煉的“六連嶺精神”,隨著溫煦的山風,拂過萬寧大地,帶領廣闊大地上的群眾奔向自由的新天地。正如朱德同志在六連嶺革命烈士紀念碑上所題,“六連嶺上現彩云,豎起紅旗革命軍。二十余年游擊戰,海南人民樹功勛。”六連嶺,已然是海南人民的一塊精神豐碑。
(文/元宇 圖/阮琛)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