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余名戰士僅存13人,但是他們仍死守陣地,堅持到戰斗勝利,為整個海南島戰役贏得了時間,創造了條件——
悲壯風門嶺
風門嶺阻擊戰幸存的13名勇士戰后的合影。(資料圖片)
■ 海南日報記者 余小艷 通訊員 王家專
在澄邁縣老城鎮潭城村北約1公里的坡地,風門嶺革命烈士紀念碑面朝一片松林,紀念碑的后面是烈士的土墓。這里是美亭決戰中的一場規模不大,但無比艱苦的戰斗——風門嶺阻擊戰所在地。
1950年4月21日,解放軍第43軍127師381團一連據守此高地,擊退敵軍13次的猛攻,掐斷海口增援美亭、黃竹敵人的必經之路,最終左右了海南島戰役結局。
布局率先搶占高地
1950年4月20日,解放軍43軍128師與國民黨32軍252師在黃竹地區激戰。國民黨海南防衛總司令薛岳急召62軍153師、步兵教導師和福山潰逃來的暫編13師,分東西路迅速向黃竹、美亭地區增援。國民黨在美亭地區投入兵力達5萬多人。
在美亭決戰中,能不能抵擋住敵人6個團的援兵,是決定戰局勝敗的關鍵。
“我43軍為數倍之敵所夾擊,自己沒有后續部隊,兄弟部隊又遠在臨高,一時趕不過來。登陸后,奔波轉戰,十分疲勞,加上天氣悶熱,水源奇缺,處境十分困難。若是前來增援的敵軍及時插到黃竹、美亭地區,處境將會變得更為險惡。”解放軍40軍118師政治部主任劉振華在其著述的《海南之戰》一書中這樣寫道。
彼時,形勢已是敵眾我寡、敵強我弱,該怎么辦?我軍分析,風門嶺,是海(海口)澄(澄邁)公路上的咽喉,而105高地又是風門嶺上的制高點。此處是海口增援美亭、黃竹敵人的必經之路,只要扼守住風門嶺,海澄公路便被封死,敵援軍就無法通過。
風門嶺原為敵控制,但薛岳犯了一個錯誤,僅派少量兵力把守。
當時,43軍前線指揮所根據實際情況部署:以海澄公路為分界線,以北屬127師,以南歸128師,并肩迎擊海口援敵。
4月20日,128師插到黃竹、美亭圍殲守敵后,127師加強團挺進美玉、群典等村,其中381團警衛連進展神速,從行進間發起進攻,戰斗僅持續10分鐘便奪占風門嶺,切斷了國民黨軍海口與澄邁的聯系。
這無異于卡住薛岳的脖子。薛岳命令國民黨軍隊不惜一切代價,奪下風門嶺和105高地,打通海澄公路。于是,敵人發瘋地向105高地發動一次又一次的猛烈進攻。
位于澄邁縣老城鎮潭城村的風門嶺革命烈士紀念碑。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攝
激戰誓死堅守陣地
風門嶺不能失。國民黨軍看重風門嶺,解放軍亦然。
要守住風門嶺就需精兵。于是,127師381團首長決定把減員較多的警衛連替換下來,派381團一連接防。381團一連曾在渡江和粵桂邊戰役中表現上乘,特別是在北流追擊戰中,該連作為尖兵連半小時就協同其他部隊一舉殲敵兩個團。
4月21日凌晨2時,一連受領任務,381團首長拉著連長和指導員的手反復叮嚀:“堅決死守風門嶺,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阻敵增援,為我主力部隊圍殲援敵創造條件。”
21日凌晨3時,一連全部到位,完成與警衛連陣地交接。時間緊迫,一上陣,連長朱勝國便組織班、排干部勘察地形,確定兵力部署、陣隊編成和火力配系。
105高地位于海澄公路西側一公里處,東西約長300米,南北長約500米,長滿了木棉樹、刺子、苦櫟樹等,茅草一人高,地面花叢五顏六色,這些成為解放軍戰士最好的隱蔽物。
在風門嶺周圍,大連村、前亭等幾個小村子已經被敵軍占領。敵軍企圖以這幾個村子為支撐點,包抄、圍殲風門嶺上的解放軍。為了便于攻擊,敵軍利用地形將部隊機動至距105高地僅百米的位置占領攻擊出發陣地。眼睜睜看著敵軍靠近,一連沒有辦法。風門嶺地勢起伏大,通視條件不良,射界受限。從純軍事角度而言,該地形利于攻不利于守。
4月21日上午9時,經短暫炮火后,敵軍以一個連的兵力開始攻擊1連3排陣地。僅僅1個小時,即有3次進攻,3排傷亡已過半。連長緊急調動2排增援3排。戰至中午,一連又打退敵人兩次進攻,風門嶺陣地巋然不動。隨后敵軍又新調兩個營,同時出動一個山炮連、一個步炮連和三個迫擊炮連,還將飛機“請上”風門嶺。
4月21日12時,敵軍開始火力準備,105高地在炮火中震顫,上空遮云蔽日,陣地上四面開花,這座小山頭似乎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強大的氣浪撕扯著空氣,硝煙和烈焰熏得指戰員直流眼淚。風門嶺成了“焰山”,戰況空前激烈。
敵人的沖鋒一輪接著一輪,一連的損失越來越大。21日下午3時,一連連長、副連長相繼犧牲,指導員身負重傷,陣地上已沒有能指揮戰斗的指揮員,只剩17人,大部分還是傷員。
戰斗還在繼續,風門嶺的戰斗也越來越艱苦,因為國民黨軍封鎖很嚴,給養送不上來,戰士們身上帶的彈藥打光了,就與敵人展開肉搏戰,后來刺刀折彎了,槍托也砸斷了,但就是不讓敵人上前一步……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一次次將敵人趕了回去。
慘烈13名勇士堅持到勝利
在風門嶺戰斗中,當地群眾給了解放軍很大的支援,群眾自發組建后勤小組,由婦女負責給解放軍做飯,男性負責將飯菜送到陣地。“我父親當時組織年輕人給解放軍領路,母親做飯,還有解放軍傷員在家中療傷。”89歲的澄邁縣大豐鎮群典村村民符世和說,除了他們一家人,群典村村民李科進、王成球等十多名群眾,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運送彈藥,送水送飯。
從4月21日上午9時至下午7時,短短10個小時,敵軍從整連到整營的輪番進攻達13次,向105高地發射炮彈千發以上,飛機投彈百余枚。炮火削去105高地足足1米,但敵軍始終未能沖上風門嶺。
4月21日晚,當解放軍增援部隊趕到風門嶺時,105高地200余名解放軍戰士(含戰時增援的381團警衛連1個多排),僅存13名勇士。而這13人各個身負重傷,有的腿部受傷,無法站立,趴在彈坑上射擊;有的一只胳膊被炸斷,但仍蹲在陣地上,用另一只胳膊投彈;有的頭部受傷,不能站立,也不能坐,就躺在地上。就是這樣,風門嶺陣地仍牢牢控制在我軍手中。
“國民黨飛機在天上飛來飛去,丟炸彈密密麻麻,像螞蟻一樣。”說起當時戰爭慘狀,87歲的澄邁縣老城鎮大連村村民吳玉鳳至今心有余悸,“我背著妹妹跑出去躲難,3天后回來,村里遍地是尸體,慘啊!”
此次戰斗中,一連官兵將隨身攜帶的彈藥及先后四次補充彈藥全部打光,投出的手榴彈達1600余枚,擊斃敵人500余人,擊傷1300余人,成功阻擊了敵軍3個步兵團、1個山炮連、3個迫擊炮連、5門火箭炮、6架飛機的瘋狂進攻,用血肉之軀筑起了一道鋼鐵般的防線。
由于敵人援兵被阻于風門嶺下,美亭、黃竹之敵孤立無援。戰士們與美亭、黃竹之敵反復爭奪,經過兩天兩夜激戰,在43軍和40軍的夾擊之下,全殲美亭、黃竹之敵,取得美亭決戰勝利。敵軍潮水般地向海口、府城方向潰敗奔逃。23日,43軍127師和40軍118師攻克海口市。戰役進入追擊階段。
50年后人們在風門嶺山坡上建起一座紀念碑,來紀念那些英勇壯烈犧牲的戰士。
(本報金江4月21日電)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