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6月,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瓊崖革命從此有了牢固的大后方——
巍巍五指山 獵獵紅旗揚
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自五指山北麓奔涌而下,滔滔昌化江水在高山與河谷間沖刷出一片開闊盆地,五指山市毛陽鎮毛貴村便坐落于此。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一行來此探訪。
從地理方位上來看,這是一個并不起眼的小村莊,卻曾響起三大攻勢的陣陣戰鼓,升起瓊崖大地上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在解放海南和瓊崖革命斗爭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如今硝煙散去,23米高的紀念碑靜靜佇立于毛貴村北側的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內。前來瞻仰的人每每抬頭凝望,那段激情澎湃的革命歲月便仿佛奔涌而出,在這片紅土地上激蕩出信仰的力量與奮進的足音。
黎族人民永遠跟黨走
這是一次歷經坎坷、等待了太久的會面。
1943年底,黎族首領王國興派出的黎族代表王文聰等人沖破重重阻礙,終于在澄邁縣六芹山見到中共瓊崖特委書記、瓊崖抗日獨立總隊總隊長兼政委馮白駒。兩人雙手緊握,表明了黎族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干革命,永遠跟著共產黨走的決心,也為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鋪平道路。
此時,距離“創建五指山革命根據地”這一問題的醞釀與提出,已經過去了近4年。
1940年,莊田、李明從延安返回瓊崖時,周恩來曾指示:“必須以毛澤東的軍事思想,逐步把五指山革命根據地建設好,這是由于戰爭的長期性與殘酷性決定的。”同年11月7日,中央書記處又提出“五指山脈一帶山地,將是我們長期抗戰的可靠根據地”,要求瓊崖“把山區作為我軍鞏固的后方”。
事實上,此前瓊崖已建立了多個根據地,但它們多處于丘陵平原地帶,沒有山區作屏障,不易相互聯系,也不利于與敵人周旋,難以持久地支持革命戰爭。相較之下,五指山區懷抱的白沙(包括現在的瓊中、五指山)、保亭、樂東三縣物產豐富、資源充足,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又造就了當地易守難攻的作戰優勢,讓這里成為建立革命根據地的絕佳選擇。
然而彼時,日寇正集中大批兵力向瓊崖抗日軍民進行瘋狂的“蠶食”與“掃蕩”,我軍戰事頻繁,部隊、機關流動性大,根本無暇他顧,再加上國民黨頑固派龜縮至五指山區,創建五指山革命根據地一事只能一再擱置。
直到“白沙起義”一聲槍響,深刻動搖了國民黨頑固派在五指山區的統治根基,瓊崖特委苦苦尋覓的時機終于出現。
1946年12月,中共瓊崖特委在澄邁縣加總鄉(今屬屯昌縣南坤鎮)召開臨委書記聯席會議,作出關于建立以白沙、保亭、樂東為中心的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的決定。至此,瓊崖革命23年武裝斗爭中的最后一個根據地,呼之欲出。
瓊崖革命有了牢固的大后方
位于瓊島中心的五指山區,方圓1萬余平方公里。要想在此開辟革命根據地,該從何處著手?中共瓊崖特委和獨立縱隊決定,將白沙作為突破口,逐步打通進入五指山區的通道。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共瓊崖特委就已在黎族同胞的策應下建成白沙抗日根據地,盡管后來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但根基仍在。1947年1月起,中共瓊崖特委和獨立縱隊先是率領警衛營重返白沙,逐步恢復和鞏固農村基層政權組織,而后又從各支隊抽調出一個小隊和警衛營,合編為“前進支隊”向保亭、樂東兩縣進軍。
我軍一路勢如破竹,打得敵軍節節敗退,卻也有部分國民黨武裝力量及地主、惡霸尚未被完全消滅。為徹底肅清反動勢力,自1947年冬天起,已由“廣東省瓊崖游擊隊獨立縱隊”改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集中5個支隊的兵力,分3路再次向保亭、樂東地區挺進。
不久,保亭、樂東解放的捷報接連傳來,白沙、保亭、樂東解放區連成一片,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據地終于1948年6月正式形成。
“那時,國民黨反動派對我們老百姓進行壓迫、剝削,我們就盼著共產黨能幫一把。”家住毛貴村的年邁村民王和新還記得,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據地建立后,瓊崖共產黨人組織群眾生產自救,大力推廣減租減息、土地改革等一系列舉措,并成立了瓊崖少數民族自治區行政委員會,讓他們翻身做了主人。
1948年,瓊崖區黨委在向中共中央報告解放區人民生活初步改善的情況時指出:過去人民生活極為貧困,白沙縣民眾90%無飯吃或吃不飽,衣服也十分短缺。經過土地改革后,除白沙的紅毛、水滿、細水等3個鄉尚缺少糧食外,其他各鄉已無饑餓現象。
也是從那時候起,五指山解放區掀起生產、參軍和支前的熱潮。僅1948年這一年,白沙、保亭、樂東三縣就有2000多名黎族苗族青年參加了瓊崖縱隊,還有大批青年參加地方武裝和保鄉隊等民兵組織,為瓊崖的革命斗爭打造出一個廣闊而又殷實的大后方。
升起瓊崖大地第一面五星紅旗
位于原白沙、保亭、樂東三縣交界處的毛貴,坐落在一個狹長的小山谷中,這里看似閉塞,沿著河灘行走卻能四通八達。正是憑借著獨特的區位優勢,毛貴這才成為中共瓊崖區黨委、瓊崖臨時民主政府和瓊崖縱隊司令部等黨政軍三大領導機關的駐地,見證了一段激情燃燒的紅色歲月。
70多年前,馮白駒領導的瓊崖區黨委和瓊崖縱隊就是在毛貴村發動、策劃和指揮了1948年的秋季攻勢和1949年的春季攻勢、夏季攻勢。這3次攻勢進一步擴大和鞏固了以五指山為中心的瓊崖解放區,也為奪取瓊崖解放戰爭的勝利以及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大軍解放海南島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個個戰令沿著江畔發出,一個個捷報又順著江灘傳來。
1949年9月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成立的喜訊很快傳到了毛貴村。瓊崖軍民歡欣鼓舞,奔走相告,當即決定舉辦一場盛大的慶祝集會。
10月1日拂曉,一陣陣禮炮、軍號、鑼鼓聲和歡呼聲交織著響徹毛貴山谷。瓊崖黨政軍干部、戰士以及黎族、苗族、漢族群眾共1000余人,紛紛匯集至毛貴禮堂旁的廣場,見證著海南島上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這一刻讓瓊島軍民激動無比,更讓國民黨的殘兵敗將們暴跳如雷。當時,全國解放戰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國民黨軍隊從內地潰逃瓊島,與海南特區警備總司令陳濟棠部合并,正企圖憑借瓊州海峽而長期固守,將海南島作為反攻大陸的跳板。
敵軍驟增,并沒有嚇倒久經考驗的瓊島軍民。1950年1月,中共瓊崖區黨委在毛貴召開黨政軍負責人會議,作出《關于配合大軍渡海解放全瓊的緊急工作指示》。會后,全瓊軍民立即行動,通過籌款、籌糧、支前、勞軍、情報、策反、接管和接應等工作,與大陸南下的渡海大軍遙遙呼應,將國民黨反動派置于我方前后夾擊的鋒芒之下,徹底斷送了他們退入五指山區,據險頑抗的幻想。
至此,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據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瓊崖黨政軍領導機關撤出毛貴,而為革命犧牲的將士長眠于此,無聲地守護著這片紅土地的安寧。
(海南日報五指山4月9日電)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