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11月的海南澄邁,夜空再次被音符點燃,也被樂迷的熱情引爆。
漓島音樂節在此一火再火——
1月首屆音樂節開演,4萬觀眾中七成來自島外;11月16日晚,為期三天的第二屆音樂節落下帷幕,吸引6萬人次參與,拉動周邊酒店、餐飲、購物消費等綜合經濟效應超1億元,其中,近半數購票者來自島外,他們為音樂而來,也帶動了澄邁本地旅游、購物等消費需求。
一年辦了兩屆,熱度始終在線。澄邁這個音樂節,讓我們看到了縣域文旅消費的巨大潛能,更體現了海南自貿港建設背景下,市縣找準定位、盤活資源,以樂為媒打造消費新場景、激發消費活力的生動實踐。
場景創新
既有流量又有“留量”
當下,跟著演唱會、音樂節去游玩,已成為青年人的新風尚。
這也側面傳遞出一個信息,青年在哪里,活力就在哪里,消費潛力就在哪里。
縣域文旅消費提質擴容的新機遇,也在于此。兩屆澄邁漓島音樂節,“場景創新”理念處處可見。
緊跟潮流,打造多元消費場景——
第二屆音樂節設置“生浪”“乘風”兩大舞臺,覆蓋后搖、獨立、電子等多元曲風,邀請范曉萱&100%、落日飛車、惘聞WangWen等國內外知名樂隊登臺。從舞美到陣容,新潮且多元,精準匹配青年消費偏好。
迎合需求,抓住情緒消費風口——
第二屆音樂節期間,首個青年城市快閃街區亮相,匯聚23家國內藝文品牌,還有主題冥想、樂隊簽售等多種互動活動;還接連上演以“生命”“愛情”“友誼”為主題的煙花秀。既文藝又浪漫,滿足青年人小眾化、個性化、品質化的消費需求。
此外,當地還以政策托底,促進流量變“留量”。首屆音樂節期間,推出“青創十六條”,最高50萬元創業投資、最高60萬元置業補貼等政策,吸引青年扎根;第二屆音樂節則為本土樂隊提供首秀平臺,推動音樂夢想落地生根。
有愛、有音樂,澄邁的用心,青年人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并樂在其中。他們“為音樂而來”,更“為夢想留下”。
從首屆“以音樂為名,與城市共鳴”的定位,到第二屆以“一張票根”串聯起消費活力,澄邁持續以“音樂+”場景點燃消費熱情,讓入場券成為撬動文創、旅游、住宿的消費紐帶,讓文旅熱度持續轉化為消費動能。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這為各地促進消費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海南省提振和擴大消費三年行動方案》對大力提振和擴大消費需求作出部署,其中明確指出開展“消費新場景培育行動”。
消費場景如何創新?這不是功能、資源、門類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商品和服務融合創新,以沉浸式體驗等形式重塑消費方式,進而實現消費提質升級。
“辦好一個節,激活一座城。”如今,澄邁憑著音樂節打造了縣域特色文旅消費的新名片,正是培育消費新場景的鮮活案例,為海南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注入了活力。
以樂為媒
縣域也可走向國際
開放是自貿港的鮮明特質,縣域的舞臺,也能走向國際。
更進一步看,澄邁立足自貿港建設機遇,以音樂節為橋梁,主動鏈接全球資源,讓縣域消費場景對接國際市場。
看載體,音樂節期間,IMDC國際音樂中心同步啟動,該中心聯合十余國音樂人與機構,將打造集音樂創作、展演等于一體的綜合體系,旨在推動海南本土文化與世界多元音樂深度對話。至此,跨文化交流在這里也有了新的載體。而新業態、新模式的涌現,也必將拓展新的消費場景。
看傳播,連續兩屆澄邁漓島音樂節,廣邀國際樂隊及歌手,并在海外加大宣傳,已在英國、愛爾蘭、瑞典、比利時、俄羅斯等多個國家打開知名度。顯然,澄邁的聲音正借助這股音浪傳向世界,而更多海外歌手及游客也將踏“樂”而來。
看實踐,此次音樂節上,澄邁國際青年音樂生態圈的構建,正是借鑒波蘭卡托維茲“以音樂推動城市轉型”的經驗,將海島生態與數字音樂產業嫁接,探索“音樂+生態+數字”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無疑,漓島音樂節,正在成為這座縣城鏈接世界、拓展國際消費空間的新橋梁。
在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大背景下,澄邁以音樂為媒,讓海外藝術“引進來”,也讓本土文化“走出去”,既豐富了本土文化生態,也提升了城市的國際知名度,為自貿港建設注入文化動能,激發消費新活力,展現出的正是縣域的格局與雄心。
而這股“聲浪”還會更加響亮。漓島音樂節組委會宣布,每年11月將固定為“漓島音樂季”。單次活動向常態化、品牌化升級,也意味著音樂將成為澄邁的鮮明標識。
始于音樂但不止于音樂。
三天音樂節落幕,漓島的歌聲仿佛還在耳邊回蕩。動人的旋律中,縣域生長的力量,永遠熱烈鮮活。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瓊公網安備 46010802000004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