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度沉寂到成群飛翔,三亞爪哇金絲燕種群數量大幅提升
金絲燕為何愛在鹿城“安家”
海南日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陳苡琪
記者 劉杰
秋日的三亞,溫暖宜人。伴著幾聲清脆的鳥鳴,數只褐色的小鳥掠過樹梢,自由地翱翔在藍天之上。在三亞鹿回頭風景區半山腰處的觀景平臺上,游客王先生舉起相機,專注地捕捉著這群“空中舞者”的身影。作為一名資深的觀鳥愛好者,他這趟三亞之行專程為“追鳥”而來。
他追尋的爪哇金絲燕,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以其唾液筑成的珍貴燕窩而聞名于世。這種身長約12厘米的小型鳥類,通體呈煙褐色,它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在空中度過。然而,就是這樣一種充滿生命力的鳥類,在三亞的天空中曾一度沉寂,消失多年。
如今,在各方的合力守護下,這一珍稀鳥類再次歸來,三亞金絲燕種群歷經了從零到一,再到成千上萬的發展過程。一只只“安家”三亞的金絲燕,在鹿城大地上演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故事。
“山洞”中的新居民
步入位于三亞的一處人工模擬山洞內,光線驟然變得幽暗,空氣中彌漫著特有的濕潤氣息。借著手機燈光,抬頭望去,洞壁上方,一個個半碗狀燕窩錯落分布。一些燕窩中,兩只絨球般的小燕子親昵地擠在一起,等待著父母的歸來。洞口處,不時有褐色的身影迅捷閃過,那是外出覓食的金絲燕正通過二樓的專用出入口歸來,為雛鳥帶來食物。
金絲燕通常筑巢于山洞或海岸洞穴上,喜幽暗濕潤的環境?!盀榱藥椭鸾z燕回歸,我們打造了這個人工模擬的野生金絲燕棲息山洞。如今,這里已有400多只金絲燕。”海南省大洲金絲燕研究所所長、高級工程師林斌激動地說。
其實,很長一段時間里,金絲燕在三亞的天空中一度沉寂,甚至很多人懷疑它們是否真的在這里存在過。
2014年,林斌與同事們在三亞建立了首個金絲燕試驗基地,希望借助科研的力量,幫助金絲燕回歸。那年的9月9日,一個林斌至今記憶猶新的日子,一只金絲燕意外闖入員工宿舍。而在將其放歸后的第二天,它竟帶著一群同伴重返基地。到了2015年初,開始有野生金絲燕在此筑巢。這次意外的“訪客”事件,極大地增強了團隊的信心。
隨著研究的深入,林斌團隊發現三亞的一處海邊,氣候更為濕潤,更契合金絲燕的生活習性。2018年,海南省大洲金絲燕研究所聯合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申報了省級重點項目《三亞西南沿海金絲燕種群恢復與燕窩研發》。同年10月,模擬“山洞”建成,這個仿照天然巖洞環境打造的空間,迅速吸引了金絲燕的關注,它們紛紛前來“考察”,并最終選擇在此安家落戶。到了2019年,這里共發現20只金絲燕,成功筑巢5個。截至2025年11月,金絲燕的數量大幅提升,達到了400百多只。
隨著該區域種群的穩步恢復,金絲燕的活動范圍逐漸擴大。近年來,在三亞崖州區乃至樂東等地區,都陸續監測到了它們的身影?!俺醪焦烙嫞齺喗鸾z燕的數量已達上萬只。”林斌欣慰地說。
民宅里的新朋友
不只是在野外,如今在崖州區的許多民宅上空,也常見金絲燕翩躚的身影。每當夕陽西下,成群的燕子便陸續飛回,鉆進村民家中的閣樓或屋檐下。這些閑置的空間,意外地成了它們的“新家”。
“一開始很驚訝,樓上怎么會有燕子飛進飛出?!辈簧俅迕衿鸪鯇@些“不速之客”感到意外,但很快便接納了它們的存在。家中住進了“新朋友”,形成了“樓上住燕子、樓下住村民”的奇妙格局。人與燕子,在這一方天地里和諧共處。
這一現象也引發了林斌的思考:“金絲燕一般偏好黑暗潮濕的山洞,它們為什么會選擇在民宅安家?”
經過細致的觀察和分析,林斌認為,一方面,從地理氣候角度看,崖州氣溫相對較高,更適宜金絲燕活動;另一方面,周邊廣闊的農田為它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更為關鍵的是,“隨著海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和民眾環保意識的顯著提升,為金絲燕的回歸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友好氛圍?!彼M一步解釋道,“村民們對這些‘新鄰居’展現了極大的包容與善意,他們愿意將閑置的房屋空間留給它們,甚至主動為它們營造安全的環境?!?/p>
這些看似普通的民宅,在無意中還為金絲燕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庇護所,有效規避了蛇、老鼠等天敵在野外的侵害。在崖州,像這樣人與金絲燕和諧共居的點位,目前已發現六七處,并且數量還在增加。
“自然棲息地的不足,是當前金絲燕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林斌提出,“而民眾自發提供的這些棲息空間,成為自然洞穴之外的重要補充,為人鳥共生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樣本。”
田野上的守護者
這些年,為了推動保護工作更有效開展,林斌團隊還對金絲燕的生態保護、生物防治等多方面價值進行了深入研究。
金絲燕對生存環境極為敏感,僅在空氣清新、無煙塵污染的區域活動,其種群數量的增長,印證著三亞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
“我們通過基因檢測技術,對金絲燕糞便中DNA成分進行了詳細分析。”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博導石旺鵬介紹,“結果顯示,它們的食物中超過90%是飛虱、葉蝗等農業害蟲。可以說,金絲燕是名副其實的‘農田衛士’,是害蟲的天敵?!?/p>
經測算,2400只金絲燕每年可消滅飛蟲約6000公斤,相當于保護120萬畝水稻田免受蟲害。石旺鵬補充道,“金絲燕捕食害蟲,我們可以通過監測其對區域農藥使用量的影響,評估它在減少農藥開支、促進綠色農業發展方面的潛在價值?!?/p>
有從事鳥類研究多年的專家評價認為,隨著全民愛鳥護鳥意識的普遍提升,以及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等多方力量的協同努力,加上三亞本土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共同為金絲燕的保護筑起了一個堅實的“安全巢”。金絲燕種群的穩步恢復與擴張,是三亞本土物種多樣性日益豐富的生動體現,這對于優化城市及區域生態系統結構,增強整體生態韌性與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顯著的生態價值,金絲燕本身也蘊含著一定的經濟價值。林斌向記者科普了燕窩的由來:爪哇金絲燕在繁殖期,雄鳥和雌鳥會共同用其富含膠質的唾液混合羽毛等材料,在崖壁或屋壁上筑成碗狀的巢,這便是天然的“燕窩”。
林斌介紹道,“雛鳥長大離巢后,這個燕窩便會被廢棄。待下次繁殖時,它們會重新筑窩。”如果能在科學管理和可持續利用的原則下,對這些廢棄的燕窩進行合理采集,不僅不會影響金絲燕的種群繁衍,或許還有可能發展成為特色的生態產業,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關于金絲燕的研究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石旺鵬透露,隨著金絲燕種群的不斷擴大,下一步他們計劃與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合作,在三亞增設多個金絲燕觀測點,對金絲燕種群進行安全性評價,確保其與人類的共存是安全的、可持續的。同時,該團隊也將密切關注金絲燕對整個片區生態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對農林害蟲的生態調控作用。
夕陽西下,三亞的天空再次被染成金紅色。成群的金絲燕結束了一天的忙碌,陸續歸巢。它們的剪影在晚霞中穿梭,鳴叫聲與海浪聲交織成一曲和諧的生命樂章。
(本報三亞11月17日電)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瓊公網安備 46010802000004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