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李艷玫)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赤田水庫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海南日報記者近日從三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該市在赤田水庫二級保護區內開展化肥農藥雙減、林下生草建立緩沖區、監測體系建設、農業廢棄物回收處置、宣傳培訓執法等五方面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逐步提升赤田水庫水質。
據悉,在源頭控制方面,三亞采取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太陽能殺蟲燈物理滅蟲等方式,從源頭大幅減少化學農藥和化肥使用量。在提高土壤攔截固持能力方面,該市重點開展生物炭改良土壤,通過林下種草建立緩沖帶等方式有力攔截污染物入庫。赤田水庫二級保護區內還建立4個農業廢棄物回收站點, 建立“農戶自覺清理+環保公司專人回收”的模式,有效治理種植業末端污染問題。
三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三亞大力推動水庫周邊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赤田水庫水質長期保持Ⅱ類水質。
相關稿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