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持之以恒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立足稟賦塑產業 激發動能添活力
近日,在三亞國際免稅城,眾多市民游客前來選購免稅商品。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 海南日報記者 李艷玫
4月的鹿城,生機勃發。一艘艘帆船和游艇從港口駛出,游客在乘風破浪中感受玩海的樂趣;一個個農作物新品種在南繁熱土成功選育,在全國各地推廣種植,助力端穩中國飯碗;一所所院校和科研機構入駐崖州灣,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和深海里,不斷攻克科研難關……
這一幅幅看似相對獨立的景象,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三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近年來,特別是啟動海南自貿港建設以來,三亞努力克服“房地產依賴癥”,立足資源稟賦,著力打造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四大主導產業,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A
深耕優勢產業煥發活力
眼下,是踏青出游的好時節。在三亞南山文化旅游區,停車場里停放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汽車,售票廳內聚集著排隊購票入園的游客,景區人氣依舊旺盛,入園人數比2019年同期有所增長。
往年,春節假期后,三亞旅游熱度會逐漸“降溫”,而今年,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釋放了人們積壓3年的旅游需求,三亞旅游市場呈現“高開穩增”、持續向好發展態勢,“黃金周”變成“黃金月”“黃金季”。
數據指標是有力印證。抽樣調查顯示,3月中旬,三亞旅游飯店平均入住率超過80%,同比提高60多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三亞鳳凰國際機場也一直處于高位運行狀態。今年以來,三亞鳳凰國際機場已累計完成飛機起降超過3.5萬架次,超過2019年以前水平。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賦予了三亞發展旅游業的先天優勢。近年來,三亞將旅游業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來精心培育,不斷完善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體系,提升旅游項目和配套設施建設水平,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新業態不斷涌現,旅游業對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綜合帶動作用更加凸顯。
作為三亞市人民政府發起并依法登記設立的法定機構,三亞市旅游推廣局圍繞旅游消費需求新趨勢,瞄準青年客群主張彰顯個性、追求新潮、享受美好事物的特點,策劃一批各具特色、富有內涵的活動,塑造三亞年輕化、時尚化、國際化城市新形象。
消費,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日益凸顯。三亞用足用好離島免稅政策,推動消費回流,推進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cdf三亞國際免稅城匯聚逾750個國際國內品牌,其中不乏海南免稅首店品牌,豐富的品牌品類,讓消費者一站式購遍全球好物。2023年春節假期(1月21日至27日),三亞4家離島免稅店總銷售額17.23億元,比2019年同期增長259%。
如今,無論是眼下流行的露營、市集、圍爐煮茶,或是驚險刺激的高空跳傘、尾波沖浪、水上運動,還是免稅購物、“泡”酒店,不同類型的玩法持續涌現,吸引著眾多年輕游客涌入三亞,常“趣”常新也成為他們的感受。
為了讓游客玩得舒心、放心,三亞也做出了許多努力。該市聚焦市民游客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借助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打造三亞放心游消費市場監管平臺;還推出不同細分業態的“高質量服務標準”,包括海鮮餐飲、婚紗攝影、游艇旅游等,建立“高質量服務標準”體系品牌,助推三亞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B
立足資源稟賦重塑筋骨
從“新奇特優”的糧油果蔬新品種、新型農機具、低碳型“魚菜共生系統”,到“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模型、“深海勇士號”“探索一號”“探索二號”科考船模型和“海南一號01星”“海南一號02星”光學衛星模型……近日,以“風從海上來”為主題的三亞創新發展主題展在博鰲舉行,吸引眾人目光。
近年來,三亞利用溫度、深度、緯度優勢,聚焦南繁、深海和深空領域,加快新興產業培育,著力破解經濟結構不優、發展動能不足、產業基礎薄弱等問題,增強產業發展韌性,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位于三亞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擁有充足的陽光和適宜的溫度,糧食作物、棉麻、油料、薯類、水果、蔬菜、花卉、藥材等南繁科研成果在這里孕育,南繁奇跡在此接連發生。一條貫穿品種繁育、成果轉化、銷售加工的“育繁推服”種業全鏈條也正加速形成。
橡膠、檳榔、芒果、青瓜、茄子、豆角,是過去育才生態區那受村種植的“老六樣”。如今,放眼田頭,彩虹西瓜、紫色釋迦、蘋果青棗、芒果菠蘿、貴族南瓜等“新奇特優”品種迎著陽光生長。原來,三亞積極引進南繁育種成果,推動種植業向“小而精”方向發展,在保障糧食生產的同時,帶動農民增收,實現“錢糧雙豐收”。
目光轉向崖州灣,一片半圓弧狀建筑群靜靜地矗立在此。這里是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臺,致力打造成為全國深海科技領域研發的開放式共享基地。這是三亞布局建設科技創新平臺,發展“深藍”特色產業,打造深海科技新高地的具體實踐之一。
崖州灣科技城錨定打造國際深海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推動中國船舶集團、招商局集團、哈電集團等多家深海產業龍頭企業入駐園區,促進深海產業企業集聚發展,形成海洋科技產業鏈條。
“園區推進深海領域重大科研平臺和創新載體不斷‘上新’,初步形成以國家級科創平臺為核心、優質科研資源和多元創新主體加速集聚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景峰說。
在深空領域,坐落在市區西側的三亞中科遙感信息產業園,以“邊策劃、邊招商、邊建設、邊出效益”的模式,引進和孵化超300家空天信息領域和其他科技類型的企業,結出“海南一號”4顆光學衛星等成果,空天信息產業生態圈雛形初現。
C
打造產業園區匯聚動能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是一座以深海科技和南繁種業為“雙引擎”驅動的現代新城,正全力打造國家深海科技創新中心、“南繁硅谷”及產學研城深度融合的聚集地。
三亞現代服務業的“主陣地”——三亞中央商務區,主要圍繞總部經濟、現代商貿、金融服務、郵輪游艇、專業服務和文化休閑“4+2”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加快發展。
產業園區,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大樹”的“沃土”,吸引一批批大型企業相繼入駐,一個個大型項目相繼開工,一批批創新資源加速集聚,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和光明前景。三亞始終堅持把崖州灣科技城、中央商務區這兩個全省重點園區作為改革發展、創新發展的“重地”,通過謀劃部署“制度建設執行創新”三年行動,推動園區建設取得一系列成果。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副局長周松濤介紹,崖州灣科技城堅持以科研集聚提升南繁、深海產業核心競爭力,把科研集聚“關鍵變量”逐步轉化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實現多個“從0到1”的突破、“從1到N”的跨越。
目前,崖州灣科技城已構建從“基礎科研、成果轉化到企業孵化”的良性產業循環。在種業創新領域,引進中國種子集團、隆平生物、大北農集團、九圣禾種業、山東圣豐種業、甘肅敦煌種業等一批國內外種業龍頭企業,夯實“南繁硅谷”主要載體,打通“檢測前端、田間服務、實驗室管理、成果轉化、經營創收”的種業全產業鏈條。
在深海科技領域,崖州灣科技城錨定打造國際深海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推動中國船舶集團、招商局集團、哈電集團等多家深海產業龍頭企業入駐園區,促進深海產業企業集聚發展,形成海洋科技產業鏈條。截至2023年1月,崖州灣科技城累計注冊企業9026家。其中涉農、涉海類企業2334家。
俯瞰三亞中央商務區,太平金融產業港、保利國際廣場、五礦國際廣場等項目加快建設,一棟棟嶄新的高樓拔地而起,發展日新月異。
聚焦特色化、高端化、外向化發展,中央商務區打造以消費中心、貿易中心為主導的業務發展創新模式,去年順利完成三亞首筆新型離岸國際貿易業務,預計完成新型離岸貿易總額150億元,約占全市新型離岸貿易總額的70%。英特爾、東方鐵塔、眾興集團、融通資源等一批產業帶動性強的企業先后落地,實現三亞B保跨境電商的首單出關。
數據顯示,2022年中央商務區加快打造國際化區域總部經濟集聚區,園區新增世界500強(含下屬企業)27家,新增中國500強(含下屬公司)6家,新增民營500強(含下屬公司)9家,已完成或正在認定的總部企業7家,數量均居全市首位。園區營收突破700億元,同比增長20%;新增企業數1006家,企業總數達5834家,是園區成立初期的2倍;利用外資6.0億美元,同比增長166.5%,完成年度任務的331.7%,貢獻全市外資總額的84.8%。
(本報三亞4月10日電)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