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挖掘黎族特色文化,破解“賞花經濟”引客、留客難題
稻田里開起音樂秀
農耕農具農產品展示節目《鄉村振興有我們》表演現場。
觀眾在觀看黎族歌手演唱。本組圖片均由昌江文化館供圖
海南日報記者 劉婧姝
特約記者 符文倩
2月25日,伴隨著音樂,身著黎族服飾的村民從稻田走出,有的肩挑芭蕉,有的背著犁,有的端著簸箕,將農耕場景還原至觀眾眼前。而人群中,有一個人的眼睛一直沒離開過稻田邊的觀眾。當觀眾們叫好,紛紛拿出相機拍照后,他才松了口氣。
這個人是昌江黎族自治縣文化館館長郭宏明,也是此次昌江叉河鎮排岸村稻田音樂秀的策劃者和組織者。“過去春賞木棉紅時節,游客看看花就走了,旅游活動不夠豐富,留不住人。”郭宏明說,他一直在想,通過什么方式才能留客。
“游客樂意留下來,才能讓更多當地百姓吃上旅游飯。”郭宏明說,為此,他把主意打到原汁原味的黎族特色文化上。
此次演出最受歡迎的節目,要數富有鄉土氣息的農耕農具農產品展示《鄉村振興有我們》,共有30余人參演,皆為當地村民,其中年齡最小的僅4歲,年紀最長的約60歲。
“這種表演形式非常接地氣,尤其是演員從稻田里走出來,加上自然的環境,讓我感覺非常真實。”來自東方市的攝影愛好者王隆權說,每年木棉花開時節他都會來昌江,今年的稻田音樂秀在形式上進行了創新,是往年沒有的。
此前,七叉鎮寶山木棉梯田的演出結束后,觀眾反響非常好。郭宏明趁熱打鐵,將排岸村上演的稻田音樂秀優化升級。郭宏明說,現在大家在城市生活壓力大,向往能走出城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稻田音樂秀具有天然性、民族性,又接地氣,能拉近游客與表演者的距離,符合市民游客需求。
每次演出結束,節目組織者還注意收集觀眾的建議。王隆權就提議,希望看到更有層次的表演,比如留一塊稻田進行插秧表演,實景效果更豐富。郭宏明也記錄下來,下次表演的時候補充完善。
今年,昌江春賞木棉紅旅游從多角度發力,力爭一改過去旅游活動單一的格局,推出包括昌化江星空觀賞露營、空中木棉嘉年華、美麗鄉村生活節、花船水上市集、昌江華流音樂節活動、“守護濕地· 多彩雨林”觀鳥節暨全國“生物多樣性之美”攝影邀請賽等主題活動。
文化入景,生態留客,昌江正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努力。
(本報石碌2月27日電)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