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國際種業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三亞舉行
19名科學家和3個團隊獲獎
本報三亞1月5日電(記者 周月光)1月5日,第二屆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在三亞開幕,19名對中國種業科研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和3個團隊獲獎,共同分享2000萬元首屆“國際種業科學家獎”。
種子是糧食的“芯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種業必須先行。做強種業“中國芯”,才能助力“中國碗裝中國糧”“中國糧用中國種”。為打贏種業翻身仗,助力種業科研攻關,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聯合體主席翟虎渠教授和大北農集團主席邵根伙博士商議,由邵根伙博士個人出資1億元,設立“國際種業科學家”獎,獎勵在我國植物、動物、微生物領域作出杰出貢獻的種業科學家和團隊。
首屆“國際種業科學家獎”經專家組線上評審、會議評審及網上公示,最終共有動物、園藝、水稻、小麥和其他五個領域等19位科學家、3個科學家團隊獲獎。
近10年來,我國種業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審定、登記主要農作物品種達到3.9萬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實現完全自給,雜交水稻每公頃產量保持國際領先,種業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創新和重大新品種選育成效顯著。
翟虎渠教授希望,“國際種業科學家獎”幫助種業科學家在中國種業振興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屢創佳績。
相關稿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