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解決企業秸稈資源化利用項目落地和生產經營難題
鎮里有群解憂“店小二”
海南日報記者 曹馬志
“同樣是養豬,我們的豬圈臭味四溢,這里的卻幾乎聞不到臭味。”10月25日下午,儋州市和慶鎮巴總村生態養殖基地的與眾不同,勾起了村民王東鵬的好奇心。
“秘訣藏在眼前的一堆枯萎的樹枝中。”面對不解,海南驚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飛笑著解釋,公司用研發的益生菌發酵技術,用好枯枝、秸稈等,建好生物發酵床,一改傳統養豬的“臟亂臭”。
這個生態養殖基地是儋州進行秸稈資源利用的試點項目,新型養豬模式吸引不少村民慕名前來觀摩。誰能想到,在不久前,張飛還在為項目的順利落地犯愁,一度有些上火。多虧了那些解憂的“店小二”——當地的黨員干部,項目才得以順利落地。
項目選址在哪里?這曾是張飛碰到最棘手的難題。今年以來,張飛帶著成熟的益生菌培育利用技術,打算在儋州鄉村落地秸稈資源利用生態養殖循環農業試點項目,實地考察過好幾個村,由于村莊用地緊張、村民不理解等,項目難以落地。
多次碰壁后,張飛撥通了和慶鎮鎮長陳琦的電話。面對企業訴求,陳琦和分管農業的副鎮長顏海康立即著手行動。他們多次實地走訪選址,征求村干部和村民意見,最終找到了位于巴總村的一塊村集體閑置地。
項目順利建設推進時,還有難題讓張飛頭疼不已。
“光靠企業收秸稈,收集的量跟不上項目需求。”張飛介紹,由于當地農村多是分散種植農田,村子之間也相距甚遠,回收成本較高。
接到張飛的反映后,陳琦和同事經過深入調研后認為,政府不能缺位,得主動補位,為項目建設完善必要的配套,切實提升秸稈回收利用效率。囿于鎮級財力不足,和慶鎮政府馬上向儋州市農業農村局反映,爭取相關資金支持。
“撥付28.75萬元,定向用于和慶鎮秸稈綜合利用,保障實施秸稈資源利用生態養殖循環農業試點項目。”儋州市農業農村局農村社會事業促進科科長曾德山介紹,該局經過充分論證評估,用好專項財政資金,支持加快秸稈資源化利用。
有了資金支持后,和慶鎮迅速組建了一支專門的鄉村服務隊,靈活機動回收秸稈。改變以往村民將秸稈送去處理站的低效方式,政府采購粉碎機、農用車委托服務隊上門、上田服務,給予秸稈回收補助,加大對秸稈禁燃的宣傳和處罰力度,逐步破解秸稈回收利用的堵點。
今年10月上旬,驚哲生態農業公司參與的秸稈資源利用生態養殖循環農業試點項目正式投用。
(本報那大10月25日電)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