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縣在疫情防控集中隔離點成立臨時黨支部
隔離點內筑牢防疫“紅色堡壘”
見習記者 李豌
8月21日,臨高縣在全縣11個疫情防控集中隔離點成立臨時黨支部,并從全縣各機關、企事業單位選派11名科級干部到各隔離點擔任指導員及臨時黨支部書記,協同全部隔離點共計83名黨員干部,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疫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靠前指揮、統一協調,進一步加強對各隔離點工作的組織領導,用初心筑牢疫情防控的“紅色堡壘”,確保隔離點管控工作有序開展。
細化職責設立“樓長”“層長”
24日晚,臨高縣A隔離點臨時黨支部組織委員王壽山送走了B樓最后一批18位集中隔離人員。從21日該隔離點成立臨時黨支部以來,王壽山就開始擔任B樓“樓長”,4天來,他肩負著超百人的隔離管理工作。
“我們隔離點一共有4棟樓300余名隔離人員,工作量較大。”該隔離點指導員、臨時黨支部書記范鵬介紹,該隔離點建立了綜合協調組、健康監測組等7個組整體負責4棟樓的隔離工作。此外,臨時黨支部成立后,創新設立“樓長負責制”,選派4名黨員擔任“樓長”,分管各樓隔離人員,完善管理架構,下移管控重心,進一步填補管理和服務的真空地帶。
不僅有“樓長”,還有“層長”。臨時黨支部成立第3日,臨高縣B隔離點有了5名黨員“層長”。“我們這里只有一棟樓,但一共6層,除第一層由工作人員居住外,其他5層一共安排了百余名隔離人員。”該隔離點指導員、臨時黨支部書記張文介紹。
黨員成了知心人、服務員
“有個姐在這里,我心里踏實多了!以后到了新盈一定要打電話,來家里吃飯。”23日晚7時許,臨高縣C隔離點指導員、臨時黨支部書記陳賽知接到了一名隔離人員的感謝電話。
這名隔離人員來自新盈鎮,是一位25歲的年輕媽媽。19日凌晨3時許,她和父母、丈夫、弟弟以及自己2個年幼的孩子一起來到該隔離點,并和2個孩子在同一間房中隔離。獨自帶孩子的她在孤獨和壓力之下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還抱著孩子邊哭邊顫抖。
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在聯絡醫護人員第一時間到房間中為這位年輕媽媽進行健康監測外,陳賽知立即撥通了這位年輕媽媽的電話:“妹啊,我是隔離點的指導員,你怎么樣啊?”說話時,曾經在新盈鎮工作過10余年的陳賽知,特地使用了新盈鎮方言,一下子拉近了和隔離人員的心理距離,成功引導對方向自己吐露心聲。
隨后,陳賽知和該隔離點點長、臨時黨支部副書記林小猛為其房間配備熱水壺;購買水果進行慰問;陳賽知還把自己房間的落地風扇也送到了這位年輕媽媽的房間。
排查老人小孩情況;了解有基礎病的隔離人員,及時協調幫其購買所需藥品;提升語言親和力、加強心理疏導……臨時黨支部成立以來,各隔離點黨員化身“知心人”“服務員”,通過電話、微信等多種方式摸排需求,及時溝通,積極解決,為隔離人員排憂解難。
“臨時黨員之家”凝聚力量
“如果隔離人員提出的要求我們做不到怎么辦?”8月23日,臨高縣B隔離點臨時黨支部召開的黨支部會議上,一位黨員發問。
“如果是事關生命安全問題,不論要求有多難辦,都要排除萬難解決;如果是一般的問題,只要是隔離點內部能夠解決的,也要全力解決;但如果真的有些問題超出了我們的能力范疇,并且不會對隔離人員的切身利益造成實際損害,我們就要做好溝通工作,真誠地向群眾解釋情況。”張文給出了回答。
自21日成立臨時黨支部以來,該隔離點經常組織召開黨支部會議,為成員們搭建交流思想、溝通工作的平臺。“希望能充分發揮組織的作用,把大家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讓大家既能感受到身為黨員干部的使命和榮耀,也能感受到加入組織的溫暖和關懷。”張文說,目前在臨時黨支部的帶動下,該隔離點已有1位工作人員遞交了入黨申請書,6位工作人員已經咨詢入黨程序并正在寫入黨申請書。
在臨高縣A隔離點,臨時黨支部建立晨會制度,每天早晨7時半帶領隔離點全體工作人員總結前一天的工作、梳理當天工作重點,互相評價、互相鼓勵、互相監督,不斷督促隔離點各項工作優化調整。“根據實際情況,目前晨會改為每天晚上11時20分召開,進一步做到工作上的‘日清日結’。”該隔離點點長、臨時黨支部副書記龍繼生介紹。
臨時黨支部成立首日對黨旗宣誓、重溫入黨誓詞,強化黨員使命擔當;每日召開黨支部會議梳理工作、交流思想、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建立“臨時黨員之家”微信群,為黨員們提供更便捷的相互溝通渠道,為奪取疫情防控的全面勝利注入信心和力量。
(海南日報臨城8月24日電)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