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三亞高風險社區如何運轉?
“你”不出戶“我”勤上門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楠 李艷玫 徐慧玲
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三亞本輪疫情發生以來,部分社區被劃為高風險區,實行封控措施,期間人員“足不出戶”、工作人員“上門服務”。如何做好管控期間的物資保供、就醫保障、生活垃圾轉運?怎樣盡最大可能減少防控對居民、特殊群體的生活影響?海南日報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送上門
打通物資配送“最后100米”
查看通行證、出入證、健康碼,消毒,登記……8月23日11時許,在天涯區群眾街社區,商超、線上購物平臺的配送員陸續抵達,經過嚴格檢查,完成了高風險區居民物資配送上門工作的“第一棒”。
此時,在群眾街社區物資集中分揀中心,社區物資保供組成員陳榮寶和同事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忙碌:卸貨、消毒、分揀、登記、配送……
群眾街社區地處三亞老城區,這里人口密集、商業業態豐富,做好物資保供工作并非易事。
三亞市供銷合作社副主任、群眾街社區物資保供組主要負責人鐘乙強介紹,該社區針對不同群體建立了物資統一配送到戶的保障機制,物資保供組成員有43人,并針對封控樓和非封控樓細分成立了兩支配送隊伍,全力保障物資配送到戶。
“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上門宣傳物資保供渠道,通過網格員發放群眾街社區物資采購、就醫購藥告知書8000多份,居民了解適用于社區內的購物平臺后,可自行在線上下單?!辩娨覐娬f,在特殊人群保供方面,物資保供綜合組通過電話跟蹤、入戶調查等方式,及時建立起“點對點”服務臺賬,并協調相關商超、供貨企業解決特殊群體的所急所需。
當天12時30分許,按照配送地址完成分揀工作后,陳榮寶和同事把一袋袋蔬菜包搬上電瓶車,做好防護措施后,穿梭在社區內的大街小巷,接力完成物資配送的最后“賽道”沖刺。
13時許,家住群眾街社區敬群巷9號的市民余家銀收到志愿者送貨上門的物資,“五花肉、大米,這個套餐不到50元,很實惠。”
對于地處三亞城鄉接合部,總人口達2.8萬人的吉陽區荔枝溝社區,在落實嚴格管控措施的同時,探索以網格化管理為依托,精細化配送生活物資。
“社區按區域劃分了4個網格,每個社區均成立了‘物資保供小分隊’,每支隊伍根據實際配備熟悉社區情況的社區工作人員,精準對接到每條街道、每戶居民,全力以赴保障居民物資配送順暢。”荔枝溝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吉大成說。
運出去
專人上門清運處理垃圾
8月23日6時許,在榆港社區樓棟里,來自海南省檢察院的志愿者陳禮斌穿著防護服、戴著口罩、手套和防護面具,拿著大號的垃圾袋,化身為一名“清道夫”挨家挨戶地收走居民們的生活垃圾。
這是一個老舊小區,樓里沒有電梯,每棟有8層,每層有4戶居民。陳禮斌先爬到8層,從上往下,一層接著一層收集垃圾。收好一棟樓的垃圾,全身被汗水浸透,平時保持運動的他感覺也有點吃不消。
疫情期間,如何妥善處理居民生活所產生的垃圾,是基層疫情防控工作中重要的一環。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三亞通常采取志愿者或社區工作人員逐戶上門將居民提前放置在門口的生活垃圾清走的方式處理。
陳禮斌介紹,他們首先會對袋裝垃圾進行消殺,將其封閉放入黃色的醫療廢棄物袋內,再對垃圾袋內進行二次消殺,并對周邊的環境進行消殺,每收一袋垃圾重復一次上述動作,挨家挨戶收集全部的垃圾后,轉運到小區指定的地方,再次對垃圾進行消殺,等待專人專車清運到垃圾處理廠。
據了解,高風險區內產生的垃圾按照醫療廢棄物的技術要求進行收集、運輸、處置,嚴禁與一般生活垃圾混收、混存、混裝、混運,對人員防護、作業流程、轉運交接、環境消殺等每一個環節都有著嚴格的要求。
“出發前,我們都會相互檢查防護服、口罩、面罩、手套等裝備是否穿戴規范,消殺用品是否配齊,一切準備就緒才出發。”陳禮斌深知清運專項垃圾的風險,每天的工作內容看似都在重復,但絲毫不敢松懈,始終緊繃安全弦。
地面消殺同樣是重點工作。按照流程,收集后的涉疫醫療垃圾集中存放在指定區域,工作人員還要對地面、箱體等關鍵區域進行消殺。這些工作完成后,專門的清運車每天將涉疫醫療垃圾從封控小區拉出,運至指定處理廠處理。
據統計,8月1日至18日,三亞全市涉疫垃圾清運620.32噸,平均每天無害化處理約34.46噸,最多一天處理量達65.18噸。三亞涉疫垃圾處置能力為每天142.5噸,基本能做到“日產日清”“即到即燒”。
保障好
為特殊人群排憂解難
“我住在群眾街社區內的天山大廈,家里快沒藥了,該怎么辦呀?”8月22日晚10時許,來自省直機關的志愿者陳露昕接到一通求助電話,一位老人稱其需規律服藥,但由于其兒女不在身邊,他也不會網購,面臨斷藥的危險。次日下午,兩盒藥就被送到了老人的家門口。
疫情防控期間,孤寡老人、特困戶、孤兒等弱勢群體所面臨的處境更為棘手,如何打通其中的堵點難點,解決好特殊人群的服務保障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為此,三亞部分社區探索通過建立臺賬、成立小組、安排專人對接等方式,為特殊人群排憂解難。
為了更好地了解特殊人群需求,群眾街社區成立了由網格員、志愿者組成的社會服務組,組員在開展“一日三巡”時主動上門問詢,排查摸清社區內特殊人群的底數,并對其相關情況登記造冊,建立重點人群服務需求臺賬,做到底數清晰、不落一戶、不漏一人。
“有了這張表格,我們就可以進行電話跟蹤,建立‘點對點’的服務?!标惵蛾空f,接收到居民的需求后,他們會及時整理相關信息,并將其分類上報至專門的小組。
陳露昕介紹,如果這類人群需要物資,他們會聯系社區物資保障組,上報所需物資種類及數量,物資到達后,由網格員到指定地點領取并進行消殺,隨后送貨上門;如果缺少藥品或需緊急就醫,他們第一時間將信息上報至醫療救助組,協調安排專車轉運至定點醫院。
在弱勢群體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困難群體,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那就是殘疾人。因為失明、失聰、癱瘓等原因,他們的生活往往不能自理,更需要有人管。
“目前我們社區這類人群有近50人?!比齺喩唐方稚鐓^殘聯專干謝明珠說,他們一直很關心這類人群的生活,組建了專門的監護人微信群,定期詢問他們的訴求。“訴求比較多的是就醫和買藥,藥品我們會在定點醫院幫他們買好送上門,需要就醫我們會幫忙填表預約,盡力保障他們的正常生活。”(海南日報三亞8月23日電)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