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南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
綠色動能持續釋放
海南環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旅游公路白沙段,美麗風景一路相伴。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天平 攝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曉夢
一度電,蘊含能源轉型的含“金”量。
今年年初,海南省內首次綠色電力直接交易順利組織完成,交易電量562.5萬千瓦時,實現電力交易模式新的突破。
一條生產線,變身成為“捕碳高手”。
華潤水泥(昌江)有限公司廠區,我省首個年捕集利用6萬噸二氧化碳項目在此落戶。水泥生產線上應用的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能將無色無味的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并實現循環利用,變“碳”為“寶”。
一間車間,創新改造為用水“減負”。
在海南金海漿紙業有限公司,企業持續推進節水技術創新,通過構建“工藝節水-分級回用-智慧管控”三級水循環體系,讓一滴水“榨”出多重價值,實現水資源利用效率連年行業領跑。
……
著眼未來,如何激發“綠色動能”?一個個向“綠”而興的產業故事里有答案。
近年來,我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繪就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生態環境底色“向新”——去年,海南在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這是我省連續第三年獲得優秀等次。PM2.5濃度12微克/立方米,省控地表水水質優良率為96.9%,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為99.9%,均為“十四五”以來最優水平。
標志性工程“刷新”——系統推進“2+N”標志性工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清潔能源島和新能源汽車、禁塑、裝配式建筑等標志性工程取得新的積極進展。
綠色活力持續釋放——去年,海南省綠電消費快速增長,全年完成“綠電綠證”交易電量14.8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45倍。全省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達83.6%,“碳中和貸”“綠電綠證”等碳減排工具帶動碳減排量近200萬噸。
“兩山”轉化“上新”——完成五指山大葉茶碳足跡核算研究、碳標識生態價值提升方案,試點建立熱帶濱海城市GEP評價考核體系。赤田水庫跨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入選全國典型案例。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等多個大型活動實現碳中和。
多措并舉“碳”路向前——以爭當“雙碳”優等生的擔當,厚植優勢、探路先行,擦亮高質量發展生態底色;出臺具有海南特色、陸海統籌的省級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地方標準。
綠水青山的“身價”不斷提升——今年3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2023年度GEP核算結果出爐:由2019年度的2045.13億元提升至2087.52億元,單位面積GEP由2019年度的0.46億元/平方公里增長到0.49億元/平方公里。
綠色金融助力低碳轉型——“碳中和貸”“門票收益權質押貸”“生態旅游貸”“林權抵押普惠貸”等綠色信貸創新產品貸款不斷落地,實現ESG掛鉤貸款、“綠電+綠證”可持續發展雙掛鉤貸款發放零的突破。
從生態治理的常抓不懈到綠色產業的創新發展,海南逐綠而行,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綠色動能”。
未來,海南將充分發揮政策、資源和產業等疊加優勢,把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貫穿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全領域,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大力發展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等綠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布局氫能、儲能、生物質能、碳捕捉等綠色未來產業,謀劃建設一批低碳園區,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鏈和供應鏈,以產業發展的“含綠量”提升經濟增長的“含金量”。逐綠前行,海南向綠圖強!
(海南日報海口8月14日訊)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