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全面推廣人才激勵機制改革
農村醫療招得到人留得住人了
6月14日,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中平鎮衛生院,醫生為患者進行中醫診療。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海南日報記者 馬珂 見習記者 劉寧玥
“村衛生室倒是不遠,但以前只能看個感冒發燒之類的小病,多數情況還是要去鎮上或縣城就醫。”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水央村村民王義輝的“舍近求遠”,反映的是海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曾經的窘態。
長期以來,海南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底子薄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難以留住人才,醫療服務水平較低。小平房、水泥地、“赤腳醫生”,成了老百姓對衛生室的刻板印象。
為解決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均衡、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弱等問題,實現“小病不進城、大病不出島”的醫改目標,我省2018年11月印發《海南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行動計劃》,至今我省已陸續投入23億元,用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提升基層醫療水平。
同時,為了解決“人”的問題,我省于2018年12月印發了《關于開展基層教育衛生專業技術人才激勵機制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于2022年印發通知,全面推廣基層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才激勵機制改革,激勵引導衛生人才向基層流動,促進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
“村民就近就醫的需求一直存在,標準化建設后,基層醫療機構硬件提升了不少,但要真正實現‘小病不出村’,關鍵還是人才。沒有專業的醫生,就沒法問診、檢查、開藥,也得不到老百姓信任。”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衛健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基層醫務人員缺乏、年齡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曾長期制約著瓊中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2019年以來,我省五指山、保亭、瓊中、臨高、白沙等5個試點市縣采取降低學歷門檻、放寬年齡、劃定成績合格線、考核招聘、不設開考比例以及充分發揮用人單位自主權等方式暢通人才引進渠道。基層衛生各專業人才呈現出數量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結構日益優化的良好勢頭。
同時,我省開展“本土村醫”免費中專生培養。依托海南職業健康學院(原省第一衛生學校)等省級衛生學校,采取中專培養“本土村醫”方式,補充鄉村醫生隊伍力量。
此外,我省自2010年啟動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工作,累計招收1537人(其中本科生1450人、大專生87人)。截至2021年,共有740名醫學本科生順利畢業到基層工作。
省衛健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我省部分市縣激勵政策實施較好地解決了基層“留不住人”“招不來人”的問題。同時,基層人才隊伍年齡、學歷、職稱和專業結構不斷優化,基層急需緊缺人才得到明顯緩解。
而激勵政策吸引來的高水平醫務人員對快速提升基層服務能力產生了良好成效。2019年至2021年,在五指山、保亭、瓊中、臨高、白沙等5個市縣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人次數保持穩定的同時,住院人次數增長率逐年上升,分別占全省比例為5.81%、9.61%和10.51%。
省衛健委相關負責人坦言,目前我省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仍存在基層醫務人員績效考核難、基層醫務人員進出平衡難、基層醫務人員在崗提升難、村醫隊伍建設政策惠及難、個別政策落實打折扣、政策設計不精準仍有優化余地、制度集成創新不夠聚合效應發揮不強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下一步,我省將圍繞“合格”標準建立完善基層醫務人員隊伍建設相關的政策體系、“圍繞“本土化”方向做實做好訂單定向培養工作、圍繞“協同”思路不斷拓寬基層人才隊伍建設路子,同時立足村衛生室特點采取針對性措施抓好村醫隊伍建設、加大基層人員在崗培養力度、加大醫保對基層傾斜力度、完善績效考核制度,不斷推進基層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才激勵機制改革,進一步補齊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短板。
(海南日報海口6月15日訊)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