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自貿港作為
——二論貫徹落實省委七屆九次全會精神
■ 海南日報評論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并作出重大工作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地區要找準自己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進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
在剛剛閉幕的省委七屆九次全會上,省委書記沈曉明強調,堅定不移加快建設海南自貿港,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大局中引領對外開放。奮力推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省委七屆九次全會精神落地生根見效,就是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內涵,牢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努力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扛起海南自貿港的使命擔當。
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適應我國發展階段新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一方面要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另一方面,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要在更高水平上擴大對外開放,使我國成為吸引全球優質資源要素的強大引力場,促進我國同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繁榮發展。
在海南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改革開放重大舉措,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發展作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國新時代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一件大事。海南毗鄰東南亞,具備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有利因素,疊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自貿港政策,可以連接國內國際兩大循環,向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引領和創造更豐富的新需求,也有條件、有優勢在雙循環中實現領跑,更好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經過全省上下的奮力拼搏,海南自貿港建設實現順利開局,海南發展站上新的歷史起點。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緊密結合自貿港建設這個海南“十四五”時期最重要的任務,立足海南自貿港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優勢,以自貿港建設為引領,強化在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三大作為”。
要加快落實自貿港政策早期安排,建設對外開放新高地,把海南打造成我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前沿地帶和國內市場主體“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境外資本人才“引進來”共享發展機遇的重要窗口;要全面促進消費,建設國際旅游消費中心,順應消費升級趨勢,讓全國人民有更多獲得感,讓世界游客有更好體驗感;要強化輻射帶動,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戰略支點,推動海南自貿港與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泛珠區域聯動發展,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貿合作項目的綜合承載區和集中展示區,主動落實和服務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努力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新征程呼喚新作為、新貢獻。胸懷“兩個大局”,牢記初心使命,勇于擔當作為,善于攻堅克難,我們就能在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推進高質量發展、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海南自貿港作為。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