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記者 習霽鴻
楊學哲,又名楊新培,海南萬寧縣(今萬寧市)萬城鎮后朗村人,于1903年出生于一個貧農家庭。
楊學哲讀小學時,正值國內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之時。目睹了人民水深火熱的生活,楊學哲對社會上、學校里的腐敗丑惡現象深惡痛絕,漸漸萌發了立身治國的念頭。
在中學時期,他讀書用功,為人厚道,作風正派,生活艱苦樸素,特別是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被稱為“后朗后起之秀”。在這期間,楊學哲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經常和熊俠(即熊有章)等一批進步學生聚在一起議國論事、針砭時弊,并積極投身革命,成為學生骨干。
同年冬,瓊崖學潮蓬勃興起。然而,萬寧縣初級中學校長陳儒敷推行封建專制教育路線,限制師生參加社會政治活動。楊學哲、熊俠組織進步學生撰文抨擊陳儒敷,并帶領學生示威游行。他們經常利用“牛坡”(集市日),上街張貼標語,散發傳單,通過演說或以演白話劇的形式進行宣傳,揭露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互相勾結、瓜分瓊崖的罪行。
在楊學哲、熊俠等進步學生的不斷抗爭下,他們的訴求得到楊樹興、符光東等共產黨人的支持,國民黨萬寧縣長陳瀛為形勢所迫,最終撤銷了陳儒敷校長職務,被開除的學生回校復課,學生運動取得了勝利。
1926年秋,楊學哲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底,楊學哲被萬寧縣黨組織推薦到黃埔軍校第六期學習。在黃埔軍校期間,楊學哲如饑似渴地閱讀進步書刊,探索革命真理,成長為一個有覺悟的革命軍人。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黃埔軍校的共產黨人遭到追捕殺害。一天,國民黨反動派包圍學校宿舍,搜捕楊學哲,剛好楊學哲從宿舍走出來,敵人問他:“楊學哲在這里嗎?”楊學哲覺察到敵人在搜捕自己,便隨機應變,支吾過去,躲避了敵人的搜查,并按黨的指示投奔東江縱隊,任紅軍第十一軍第一縱隊政治委員。不久,楊學哲被黨組織送往蘇聯學習。
1930年,楊學哲完成學業,黨組織安排其回瓊崖工作,受瓊崖特委指派,他到府城組織開展兵運工作,卻不幸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在監獄里,楊學哲受盡了嚴刑拷打,卻堅貞不屈,始終保守黨的秘密,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錚錚鐵骨,最終從容就義,時年27歲。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