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魚竿“釣”出藍色經濟
——海南臨高深挖休閑漁業潛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晨光中,休閑漁船載著滿船游客緩緩駛出,釣竿齊刷刷拋向海面;傍晚時分,剛靠岸的漁船旁圍滿了人,游客舉起剛釣的漁獲拍照,轉身走進海鮮餐廳現釣現做;濱海特色民宿前,拖著行李箱的游客正在打聽趕海路線……這一幕幕場景,正是海南省臨高縣休閑漁業旅游紅火的寫照。
地處海南西北部的臨高縣,擁有116.84公里海岸線、674平方公里海域與7個天然漁港。近年來,臨高憑借稟賦豐厚的暖水漁業資源,將休閑漁業作為推動海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從漁民轉型、業態創新到鏈條延伸,一步步探索出了產業興、漁民富、生態美的藍色經濟新路徑。
從撒網捕魚到帶客海釣
“以前靠一艘小船放網抓魚,趕上魚少的時候,忙活半月也沒多少收成。現在我們通過帶游客出去釣魚,每月穩穩拿兩三萬元,不用再拼著命出海,還有更多時間陪老婆孩子。”在臨高縣調樓鎮抱才村的碼頭邊,正在擦拭釣竿的漁民彭昌進,說起轉型后的日子滿是實在的笑意。
過去,臨高不少漁民和彭昌進一樣,干了一輩子傳統捕撈,對“靠天吃飯”的艱辛深有體會:不僅出海時間長,風吹日曬,遇上風浪天氣沒捕到魚也不敢輕易返航,燃料和人工成本都得自己扛。近年來,近海漁業資源變化,加上環島旅游公路通車帶來新機遇,不少漁民正愁生計時,當地休閑漁業的興起為他們打開了新出路。
調樓鎮是臨高的漁業大鎮,擁有調樓、抱才、黃龍、武蓮等4個優良漁港,截至今年10月末,調樓鎮漁業產量達11.9萬噸、產值達14.7億元。“我們以得天獨厚的漁業資源條件為抓手,圍繞‘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閑漁業走’的發展目標,大力發展以海釣活動為主的休閑漁業,目前已引進兩家海釣企業,擁有海釣船13艘。”調樓鎮鎮長王永金說,下一步將圍繞抱才海釣項目,打造鄰昌礁趕海體驗項目、深海養殖牧場投喂項目、傳統網捕項目、開發伴手禮4個休閑漁業項目消費場景,不斷豐富休閑漁業業態。
想轉型的漁民不少,但“會撒網不會服務”的難題卻普遍存在,缺乏客源、海釣技能不足等都讓一些漁民猶豫不決。為了幫助漁民跨過“轉型坎”,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主動搭起“幫扶橋”:企業里的年輕人指導漁民講解海洋故事、保障海釣安全、推薦特色海鮮等服務技巧,臨高縣農業農村局聯合海南省休閑漁業協會開展休閑漁業從業漁民素質專題培訓,企業還通過自媒體發布海釣日常、人文風光,把客源引到碼頭邊。
如今,越來越多漁民吃上了休閑漁業的“旅游飯”。“我們將休閑漁業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探索出‘基地帶動、漁村賦能、農民增收’的融合發展路徑。”臨高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趙未介紹,依托沿海村落的自然資源優勢,打造美麗漁村。東英鎮博縱村目前已發展19家濱海民宿,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又為游客提供了住宿選擇;各休閑海釣基地優先吸納轉產漁民就業,美夏國際休閑海釣運動中心、海南百川休閑漁業基地、臨高縣全勺休閑海釣俱樂部和海南安悠海釣聯盟中心等休閑海釣基地共吸納21名轉產漁民就業,讓漁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從單一海釣到多元融合
臨高的休閑漁業,起步時也踩過“同質化”的坑:游客來了只海釣,半天就結束行程,留不住人;單純依賴天然漁場,漁獲不穩定影響體驗,回頭率上不去。“不能只靠‘釣’吃飯,得讓游客來了有得玩、有得住、有得吃,愿意待上兩三天。”當地企業找準痛點,各出“妙招”,逐步探索出了差異化發展路徑。
臨高縣全勺休閑海釣俱樂部通過打造人造珊瑚礁盤釣場和風力發電塔群釣場,擺脫了對天然漁場的單一依賴。“這兩種釣場魚種豐富、聚魚效果穩定,不管旺季淡季,客人都能釣上魚。”臨高縣全勺休閑海釣俱樂部負責人楊明通介紹,11艘運營船還實行“半日輪轉”,上午、下午各一趟,日接待能力達140人,通過自媒體精準引流,不少省外游客專門沖著“雙礁海釣”來。
海南百川休閑漁業基地則走“一站式服務”路線,主打“度假海釣,天天出航”純玩海模式。不僅帶游客出海釣野生魚、趕海拾貝,還配套了藍色之海民宿提供住宿、餐飲、娛樂。
“臨高發展休閑漁業有海岸線、良港、‘臨高哩哩美’非遺等資源優勢,我們以三大抓手整合資源促文旅融合。一是發展濱海民宿群,大力推動博縱村、昌拱村等漁村發展濱海文化民宿、海鮮餐廳等業態;二是著力打造趕海文旅IP,充分利用淺海灘涂資源,組織策劃趕海音樂節等趕海主題活動;三是借助美夏國際休閑海釣運動中心舉辦賽事,提升知名度。”臨高縣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局黨組書記陳圣靈說,整合資源促進休閑漁業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既能做活文旅產業,有效帶動旅游消費增長,又能推動漁民從傳統捕撈向旅游服務轉產,助力鄉村振興與產業升級協同推進。
目前,臨高已建成4個休閑海釣基地,獲批31艘休閑漁船指標。隨著配套設施的完善和品牌影響力的提升,臨高休閑漁業的市場吸引力不斷增強,漁旅融合的業態也在持續豐富,推動漁業與一二三產業深度聯動。
休閑漁業品牌走向全國
近年來,臨高將休閑漁業作為推動海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為海洋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新動能。為打響休閑漁業品牌,臨高從政策、基建、活動三個維度協同發力。
政策層面,臨高出臺《臨高縣休閑漁業管理辦法(試行)》《臨高縣休閑漁業(海釣)行為規范與準則(試行)》等系列規范性文件,為行業發展劃定標準、保駕護航。
在基地建設過程中,臨高采用“政府主導+企業運營”的模式,政府投入資金建設碼頭、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等公共設施,企業負責引入專業團隊開展海釣賽事組織、游客接待服務等,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活動層面,臨高連續舉辦3屆開漁文化節、3場全國及區域性重要海釣賽事,進一步提升臨高在全國休閑漁業領域的知名度。此外,臨高還著力打造博縱村至和新村濱海民宿帶、日出公園等美麗漁村網紅打卡地。
在休閑漁業領域,臨高正加速崛起成為海南漁旅融合新標桿。臨高縣委書記唐守兵表示,下一步,臨高將圍繞“提質、擴能、增效”,推進休閑漁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新盈中心漁港和抱才漁港40個休閑漁船泊位的規劃建設,持續推動“漁業+旅游”模式創新,結合臨高風電資源優勢,開發“風電觀光+海釣體驗”特色線路,豐富業態供給。同時,加大對休閑漁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逐步擴大休閑漁船規模,并通過“漁業+體育+旅游”等方式,舉辦更高規格的海釣賽事活動,讓臨高休閑漁業品牌走向全國,助力漁港經濟區建設實現新突破。
中國縣域經濟報記者 林春宏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瓊公網安備 46010802000004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