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海口6月11日訊(記者 郭景水)6月11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在14版《生態》的《美麗中國·關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下)》專欄中刊發《在海底種一片草原》一文。報道指出,前些年,受人類活動及近岸海洋工程影響,海南文昌市清瀾港至高隆灣段海域海底海草資源退化嚴重。如今,經過修復,高隆灣部分近岸淺水光灘區域,海底又見點點新綠。今年4月,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海洋生態研究所承擔的清瀾港5000噸級航道擴建填海造地項目生態環境修復任務,已順利通過第三方檢測。
“作為熱帶海洋典型生態系統之一,海草床能夠為眾多的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索餌場及育幼場,海草也是海洋生物的基因庫和漁業生物資源的種源地。修復工作能取得成功,在生態學上具有重要意義。”海科院生態所副研究員陳石泉表示。
報道中說,2018年,海科院接到一項任務:在海底種“草”。這一年,海南省為貫徹落實中央第四環保督察組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方案,提出要進行清瀾港5000噸級航道擴建填海造地項目生態環境整治修復工作,其中一項工作就是海草資源修復。
經過研究,高隆灣的一處光灘被確定為人工修復區。該地屬于海草退化區,底質主要為珊瑚碎屑和泥沙。另外,水體自凈基礎能力較強,生物擾動、鹽度、透明度等環境狀況適合海草生長。為此,生態所決定先做實驗性修復,修復海草分布面積達到一畝以上,種類為兩種,海草局部覆蓋度達10%以上。研究團隊最終選擇了泰來草和海菖蒲兩個草種在光灘試種。
報道中寫到,再三權衡后,生態所決定把修復區域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人工移植區,主要選擇沒有海草分布的光灘,采用人工的椰子殼載體、泥制載體及竹制載體,將海草植入不同的載體內,再植入海底底質中;一部分為自然恢復區,重點在于恢復生態環境,即在區域邊緣種植泰來草,以底播方式(即種子法),將海草種子埋入底質中,讓其自然發芽生長,并輔以人工施肥。
“這些載體移植到海中后不久即被分解,天然無污染;腐爛分解時,還能形成木質素。”海科院高級工程師蔡澤富告訴記者,“木質素是植物細胞壁的構成成分之一,不會破壞環境。”
想法雖好,可一開始,一道難題就讓生態所研究團隊煩惱不已:有時候人工種植的海草還沒生長到海床上,就被海底洋流沖走了。
反復嘗試后,我國陸地上的沙漠治理法給研究人員帶來了啟發。按照“沙漠草方格”的制作方法,研究人員制作“海底土方格”,即采用鐵片固定種植方格大小,同時壓住漁網,使其能夠網住松散底質,以此來減緩微環境水流,沉降懸浮物,捕抓營養鹽,從而達到穩定底質和固定海草植株的作用。
陳石泉是研究團隊的主要成員之一。他對記者解釋道:“海草底質被修復穩固后,再拆除鐵架及漁網,下回可重復利用。用這種方式修復出來的海草長起來后能夠形成比較工整的斑塊狀,如此由點及面,能形成連片的海草床。”
2019年3月底,海草修復實驗工作正式開始。2019年5月,海草資源修復組對當年4月移植的海草進行了第一次監測。結果顯示,泰來草的平均成活率達90.42%;海菖蒲平均成活率達96.88%。9個月后,研究人員第四次監測卻發現,泰來草平均成活率只有56.39%,海菖蒲平均成活率能達到88.75%。
報道中說,研究人員發現,海南屬熱帶季風氣候,旱季(11月至次年4月間)高隆灣海域風浪較大,大量懸沙被帶入海草修復區,植株較矮小的泰來草被碎屑掩埋,海菖蒲由于植株較為高大,受到碎屑掩埋影響較小。
2020年3月,生態所宣布,他們所開展的海底一畝實驗區內,泰來草斑塊平均成活率高于56%,修復區域平均覆蓋度高于5%;海菖蒲斑塊平均成活率高于89%,修復區域平均覆蓋度高于22%。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