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昌化城里的峻靈王廟。資料圖
我的家鄉在昌化江下游南岸,與昌化古郡(今昌江縣)只有一江之隔。年少時,常聽老人說及昌化古郡的前世今生,這使我對昌化古郡充滿憧憬與探索的欲望。
去年立冬早上,我約友人結伴自駕游。自駕車跨過剛通車的新昌化江大橋,踏上昌化這塊古文明的故地。古代昌化,洲澗水清,航運繁忙,過去一直是瓊州島西部連接內陸的海上通道。史志記載,西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海南置珠崖、儋耳二郡,儋耳郡統轄儋耳、至來(今昌江縣)、九龍三縣。到了隋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至來縣為昌化縣。對于昌化縣名的釋義,明代郭子章在《郡縣釋名》(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地理類167卷)一書中闡述道:“隋名縣南十里有昌江,源出五指山,流入于海。昌化者昌江之人歸圣化也。”
昌化古城(今昌江縣昌城村)曾是古昌化縣治所在地,古時筑有一座城池。據清康熙《昌化縣志》所載,古昌化城池,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到永樂九年(1411年),昌化屢遭倭寇侵擾,昌化縣軍事指揮徐茂,為了抵抗倭寇侵擾,重修城墻,環城用石磚砌筑,周長約五里,高兩丈,厚度近兩丈。筑四座城樓,開四扇城門。到了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昌化知縣周振,又命令軍士在城池外圍,開挖約兩丈寬的護城壕溝,使昌化古城形成堅固的軍事要塞。清末,古城屢遭颶風、臺風襲擊,飽經滄桑,加上年久失修,城墻已殘破,護城壕溝也已被流沙積埋,唯獨那些殘存的城墻土壘,凸在地表上,靜默地守護著即將倒塌殆盡的城墻根基,似是在守護著古城千年前的文明穴位。
昌化古城,其實是昌化古代文明的一個縮影。如今,昌化古城中保存較好的歷史古跡,還有峻靈王廟、治平寺碑、南門古墓群、雙溪書院遺址等,都蘊含著厚重的歷史人文,值得人們去探索與挖掘。
古城西北約二里處有座山,叫昌化嶺。千年以來,在昌化民間,一直流傳著峻靈王“南下昌化補天”的神話傳說,給昌化嶺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南宋《輿地紀勝》記載:“峻靈王廟,在儋耳昌化縣之西,北有山,若冠帽者,里人謂之山落膊……”蘇軾被貶儋耳,途經昌化時,曾祭拜過峻靈王海神廟。蘇軾在他的《記峻靈王廟碑》中,作了形象描述:“西北有山,秀峙海上,石峰巍然,若巨人帽冠,西南向海而坐者,里人謂之山落膊,而后漢之世,封其山神鎮海廣德王……”昌化峻靈王廟,始建于917年,是南漢高祖劉敕建的唯一的海神廟。據《元史·地理志》記載,南漢乾亨元年(917年)“封儋州昌化山為鎮海廣德王”。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詔封山神為“峻靈王”。到了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又奉詔加封為“昭德明王”。因此,1992年,重修后的峻靈王廟,名字改為“峻靈明王廟”。
走進峻靈明王廟,邁上七級臺階,進入廟內。整座廟分為門庭、祭亭和殿堂。殿堂中間,供奉著峻靈王神像,廟內保存著蘇東坡親臨峻靈王廟后銘寫的《記峻靈王廟碑》(斷碑)。此外,還有明末昌化知縣張三光撰寫的《重立峻靈王廟小記》原文。峻靈王廟蘊含的文史價值,使它得以屢廢屢建。近年來,峻靈王廟,已經引起國內“蘇學”界的深度關注。(趙永川)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