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范平昕
“像殘疾人這樣的就業群體,最難過的關是心理上的。不光是指他們如何看待自己,也關乎社會如何看待他們。”全國自強模范孟憲偉的一句話令筆者感觸頗深。
在騎樓老街的一處福利彩票點,孟憲偉講述他如何克服身體殘疾、重拾生活信心,并希望通過企業的力量將自己的體悟傳遞給更多殘疾人朋友;在萬寧椰殼工廠的車間內,目睹符永川手把手指導工人打磨椰雕……這些畫面讓筆者深刻感受到,就業幫扶不是冰冷的數字工程,而是一城一地的民生之問。
采訪中,“精準”二字貫穿始終。海南以“清甜行動”為支點,用“大數據+鐵腳板” 丈量民生需求,為4.35萬名困難人員建立“一人一檔”,這份細致入微的摸底工作,讓幫扶真正做到了“靶向治療”:一位大齡失業人員在就業驛站的幫助下,從保潔員轉型為社區養老服務志愿者,只因工作人員在建檔時發現她擅長溝通、富有耐心;殘疾主播小王通過電商培訓實現月入過千。而這一切的起點,正是那份精準記錄著他們語言表達能力的職業評估檔案。這些案例讓我明白,精準識別不是簡單的信息采集,而是對個體生命特質的尊重與挖掘。
就業幫扶的溫度,藏在政策的“柔性”里。海南為精神障礙患者開設“庇護性勞作就業”項目,讓他們在手工制作中實現康復與就業的雙重價值。這不僅是對特殊群體的兜底保障,更是對“就業尊嚴”的深刻詮釋 —— 就業不應只是謀生手段,更應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還有為殘疾人定制的“訂單式”椰雕培訓,讓他們足不出戶就能創收,這種將地域文化特色與就業需求結合的巧思,既傳承了非遺技藝,又點亮了殘疾人的生活希望。
當然,幫扶成效的背后,是多部門聯動的“大合唱”。從人社部門的精準建檔到殘聯的技能培訓,從鄉村振興工作隊的入戶摸排到企業的崗位開發,每個環節都環環相扣。筆者注意到,海南通過稅收優惠、創業擔保貸款等政策“組合拳”,既撬動了企業吸納困難群體的積極性,又為自主創業者搭建了舞臺。這種“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機制,讓就業幫扶從“輸血”轉型為“造血”,形成良性循環。
離開椰殼工廠時,符永川手中的椰雕作品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這些凝結著勞動者智慧的工藝品,既是海南特色產業的縮影,更是就業幫扶成效的鮮活注腳。當越來越多的困難群體憑借雙手創造價值,當每個勞動者都能在自貿港建設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這便是就業幫扶最動人的意義——它不僅是撐起一片 “就業晴空”,更是在每個人心中種下希望的種子,讓每個生命都能在時代的春風里茁壯成長。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