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入選世界遺產預備清單
世遺之鑰
云霧繚繞的海南熱帶雨林。 (資料圖)
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洪水村的黎族傳統建筑。 陳祥勇 攝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北緯18°23′至19°17′,東經108°47′至109°43′。撥動一臺地球儀,很難一眼搜尋到這粒“芝麻點”,但拉開時間長軸,卻發現它所承載的“進化史”長得嚇人——
約3000年前,第一批黎族先民聚居于此,創造出神秘燦爛的民族文化;舊石器時代晚期,現代智人已跋涉至此,留下一批洞穴遺址與遺物;再往前追溯,則是一幅無數動植物生存與繁衍,逐漸走向獨立進化的歡騰景致。
這里是位于海南島中南部、以五指山為中心的熱帶雨林,是諸多全球瀕危物種和海南島特有物種的庇護所,亦是黎族人民長期定居、創造獨特島嶼性部族文化的場所。
今年4月,以上述雨林地區為提名地范圍的“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項目,作為世界遺產預備清單在世界遺產中心官網正式發布。海南正力爭2027年申遺成功。
海南鸚哥嶺的熱帶雨林。 海南省圖片社供圖
從瓊島一角走向世界舞臺,這粒“芝麻點”究竟具備怎樣的全球代表性?申報世界遺產,海南進行了哪些準備?又有哪些計劃?
A 人無我有
提名地內的特有物種和生態系統,成為海南申報世遺的“加分項”
在任何事物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經濟學家提出的“二八定律”,似乎也同樣適用于自然界。僅占地球陸地表面積約3%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卻匯聚了全世界約半數的植物物種和陸地脊椎動物物種。
在海南霸王嶺,母海南長臂猿正帶著幼崽活動。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這樣的熱點地區目前全世界共有36個,印度-緬甸區是其中面積最大的一處,海南島則是該區域內唯一的大型大陸島。
國家林草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委員劉保黨介紹,此次海南申報世遺提名地位于海南島中南部,擁有中間高、四周低的環狀地貌結構,使得當地的氣候、植物、土壤等資源呈垂直帶譜與水平環狀分布,構成了“萬物在一山,十里不同天”的景致——
垂直帶譜上,提名地內由低至高依次分布了低地雨林、山地雨林、常綠闊葉林、山頂矮林等熱帶植被類型;水平帶譜上,五指山片區棲息著以海南山鷓鴣、海南孔雀雉等為代表的海南島特有鳥類,霸王嶺片區成為全球極危物種海南長臂猿目前唯一的棲息地,擁有熱帶稀樹草原生境的大田片區,則為海南坡鹿、海南麂、海南兔等特有物種提供庇佑……
“這些熱帶植被類型在世界其他地區也有分布,但保存如此多樣、如此完整的并不多見。其中分布于五指山地區的海南島季雨林,在全球的分布極為局限,具有高度特殊性。”劉保黨說,除了“人有我優”,海南島與大陸板塊的分離,更讓島內生態系統及物種在地質史上的全球暖期出現隔絕演化,孕育出大量“人無我有”的特有物種及生態系統,“這些都是海南申遺的‘加分項’。”
包羅萬象的森林生態系統,也源源不斷地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資源。
位于提名地內的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人類居住洞穴遺址錢鐵洞就位于莽莽青山間,絕對年代距今6.5萬年至5.5萬年。從擇洞穴巢居,到捶木皮為衣、制土陶為器,再到用茅草、木頭、泥土搭建船型屋、金字形屋……人類在這片雨林中留下一行行文明進步的足跡。
距離錢鐵洞幾公里外,一個名為洪水村的黎寨,至今保留著黎族的傳統村落形態、傳統建筑等民族文化遺存。
“黎族的船型屋、金字形屋十分適宜當地的氣候,在上千年的應用歷史中起到通風降溫、防熱防潮等作用。”在劉保黨看來,黎族傳統聚落所反映的人地互動關系、生活習俗特征和村落物質遺存,充分體現了當地人民與自然環境相互適應的生態智慧,是熱帶地區島嶼性部族聚落的典型代表,具有一定的全球代表性。
五指山市初保村的船型屋。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但要想被列為世界遺產,首先必須具備“突出的普遍價值”。為此,《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給出10項評價標準(自然遺產4項、文化遺產6項),申報雙遺產,須至少滿足自然、文化遺產標準各1項。
經我國世界遺產領域專家評估,初步認定海南申報世遺提名地至少滿足其中3項標準,即:能為存在的或已消失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是傳統人類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開發的杰出范例;生物多樣性原址保護的最重要的自然棲息地。
兼具自然生態價值和歷史人文價值,“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項目因此選擇申報雙遺產。
B 多方聯動
從前期準備到入選預備清單,海南申遺工作推進遠超預期
申報世遺,并非一時興起,“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項目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2017年。
這年,一支國家級申遺考察組來到海南昌江,深入霸王嶺腹地實地考察調研后,認為當地生物多樣性高、文化多元厚重,具備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基礎條件。
考察組的初步論證讓昌江領導班子十分振奮,當即圍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展開前期準備工作,并赴外省學習申遺經驗。
只是,霸王嶺的申遺優勢在海南并非獨有。到2020年,一份建議將我省五指山和黎族文化整體打包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省政協提案,讓事情有了新的變化。
“當年3月,省林業局、省委統戰部、省民宗委、省旅文廳等有關部門聯動配合,推動申遺工作落地。”省林業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處長劉建軍介紹,在國家林草局、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一座由中央部委直達省級部門的溝通協作“橋梁”很快搭建起來。
“海南熱帶雨林本就是黎族人民主要的生活區域,所以申報雙遺產的思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價值識別、申遺范圍等方面還需認真斟酌。”劉保黨從一開始便在海南申遺工作中擔任“總協調人”一角,他認為,申遺范圍要做到小而精,且具備良好的保護管理基礎。
得益于“智囊團”的全程指導,海南很快初步明確申遺范圍——
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的五指山、尖峰嶺、霸王嶺、鸚哥嶺四大片區為申遺主體,同時將具備熱帶稀樹草原特殊景觀的東方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納入其中。
2021年4月,由國家林草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北京)副主任、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專家委員、國家文物局專家宋峰帶隊的預備文本編制團隊抵達海南,經過實地調研、多輪座談研討后,著手編制《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文化申報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可行性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挖掘海南申遺的價值潛力,并通過國內外對比,研判優勢與不足。
歷時近半年,海南申遺的文本材料編制完成。2022年1月19日,國家相關部門正式將其報送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3個月后,喜訊傳來,“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項目作為世界遺產預備清單,在世界遺產中心官網正式發布。
“速度之快,大大超出我們的預期。”在劉保黨看來,正是得益于國家部委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動,相關部門及專家團隊的密切配合,讓海南申遺工作得以快速推進。
C 乘勢而上
依托國家公園建設,完善保護體系,海南有望填補世界遺產零的空白
盡管已拿到申遺“入場券”,但對海南而言,“馬拉松”才剛剛開跑。
“且不說海南面臨全球多個島嶼類世界遺產(潛力)項目的競爭,光國內就有不少實力強勁的項目,其中一些更是醞釀準備多年。”劉保黨認為,盡管申遺工作前路漫漫,但仍值得海南為之奮斗,“一方面,世界遺產受聯合國保護,另一方面,太多的案例可以證明,世界遺產能成為人類在可持續發展這項工作中的‘旗艦產品’”。
劉保黨曾參與多個世界遺產地的申遺工作,以貴州荔波為例,當地申遺前后的面貌對比,給他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不僅生態保護得更到位了,更一舉成為旅游勝地”。
一組數據可以佐證:申遺成功后的10年內,荔波縣的年旅游接待人次從187萬增長到2195萬,旅游綜合年收入從13.4億元增長到184億元。
海南特有物種鸚哥嶺樹蛙。 姜恩宇 攝
宋峰在《報告》中也給出4條海南申遺的理由:填補海南世界遺產為零的空白;促進當地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水平的提高;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為海南、中國提升國際影響力及國際話語權。
而目前來看,海南申遺優勢十分明顯。“尤其是海南長臂猿,其極度瀕危的狀況、進化地位的獨特性、分布地的唯一性,在保護和科研方面具備不可替代的價值。”宋峰說,如今,“是否能讓項目獲得科學、合理、可持續的保護”,成為衡量一個項目能否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決定性要素,“海南遺產提名地初步建立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在保護管理方面也具備優勢。”
盡管如此,海南申遺仍有大量工作亟待開展,除需進一步細化明確申遺范圍外,當務之急還有對黎族傳統聚落“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深入研究及修復工作。
目前,遺產提名地內,初步確定有五指山初保村、東方白查村和俄查村、昌江洪水村共4處黎族村落遺存。
“為讓國際專家充分理解黎族聚落的價值,我們需完成黎族聚落的村落、文物修復等基礎性工作。”宋峰強調,修復工作不是簡單重建,必須嚴格遵循世界遺產“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保護原則。
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長高和曦建議,海南可采取生態博物館的模式,將織錦等非遺文化展演活動搬到黎族傳統聚落中,使其得到“活態傳承”并開發利用。同時,為修復船型屋、金字形屋,相關部門需在開辟荒地種植茅草等方面給予支持。
還有一個亟待完善的工作,是改變部分黎村百姓的認知。有部分村民認為,申遺成功后他們就得搬進茅草屋,因此不太理解申遺工作。
“沒有規定人必須住進去。”這一認知誤區讓劉保黨有些哭笑不得,但也讓他意識到,海南申遺工作還需在對內、對外宣傳上多下功夫,“后期需準備的申報材料,其中一項便是社區居民及利益相關者對申遺工作的意見,所以我們必須做好溝通釋疑工作”。
按照計劃,海南將2027年作為成功申報的時間節點。對此,劉保黨認為很有希望。
“接下來,我們需對遺產的資源價值進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判識,同時做好正式申遺文本編制、提名地后期保護管理規劃等工作。”在劉保黨看來,這一過程中,遺產提名地相關部門、群眾也將逐步樹立起遺產保護的意識,為遺產保護與管理的可持續發展打牢基礎,“相比結果,申遺的過程也很重要”。
生活在東方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海南坡鹿。資料圖
(海南日報海口5月17日訊)
海南申遺項目初步滿足《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3項標準:
能為存在的或已消失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是傳統人類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開發的杰出范例
生物多樣性原址保護的最重要的自然棲息地
名詞解釋
世界遺產:
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