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創新開展公共資源交易紅黑名單再分類監管
信用核查快又準 聯合懲戒顯威力
本報海口12月17日訊(記者 傅人意 通訊員 任瑩瑩)在公共資源交易領域,一些“資深老賴”不斷中標又不斷故意拖欠賬款,成為項目順利推進的“絆腳石”,這一問題如何破解?海南日報記者12月17日從省發改委獲悉,海南通過開展公共資源交易紅黑名單再分類監管,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實踐。
截至目前,全省參與公共資源交易的3.3萬家企業和4170名評標專家已全部進行信用核查,并在交易過程中實時核查130余萬次。省發改委通過相關程序對8名嚴重失信評標專家予以移出;對677家嚴重失信A類交易企業或代理機構封鎖賬號、禁止參與交易,為公共資源交易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作為具有公益性、壟斷性、專有性的社會公共資源交易項目一直是各類市場主體重點爭奪的對象。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違法轉包分包、圍標串標等失信甚至違法行為一直困擾著行業的健康發展,破壞了公平統一的市場交易環境。同時,在投標人資格審查中信用監管措施不嚴,部分黑名單企業違規中標現象時有發生,給項目后續建設帶來極大風險。
結合海南實際,我省重點從制度標準、實施方法、技術對接3個方面、6項具體工作推進公共資源交易紅黑名單再分類監管,即:紅黑名單再分類,對監管主體實施差別化獎懲措施;集中委托獎懲權,統一獎懲標準助力陽光交易;交易環節全貫穿,實現3個階段6項環節信用強監管;交易主體全覆蓋,確保交易參與各方依法守信;相關平臺協同聯動,發起、響應、實施、預警無縫銜接;獎懲措施精準實施,獎懲對象動態化管理、獎懲措施自動化執行、獎懲結果即時化反饋。
“公共資源交易紅黑名單再分類監管創新,有效解決了全省各級公共資源交易信用監管不到位的問題,實現了公共資源交易領域信用核查和聯合獎懲精準化、自動化、實時化的突破,依法依規限制嚴重失信企業參與公共資源交易。”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該監管制度增加了企業違規失信成本,有效促進了執行難問題的解決。截至目前,通過綜合運用包括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在內的各類聯合懲戒手段,倒逼91家“老賴”(即失信被執行人)主動履約并進行信用修復,履約金額達2.18億元,對失信企業形成了有力震懾。
通過進行信用聯合獎懲,海南實現了公共資源交易領域信用核查和獎懲實施自動化智能化“零至一”的突破,盡可能防止出現因漏核漏查信用狀況導致黑名單企業中標的違規事項發生,減少潛在的公共資源交易違約風險,助力營造優良營商環境。
此外,信用核查方式從手工核查變為信息化核查,單次核查用時從5分鐘縮短至1秒鐘,大大提高了辦件效率,也保證了核查的準確性。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