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時期,瓊崖紅色區域不斷擴大
紅色火種 海島燎原
1929年12月10日,陵水縣蘇維埃政府印刷的《政治大綱》扉頁。
黃振士
1930年10月13日發布的《瓊崖蘇維埃政府布告(第五號)》。
曾昌鸞。
文\本刊特約撰稿陳立超
海南的黨組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歷了一個十分曲折的過程。在國共合作的背景下,1926年1月,國民革命軍南征收復瓊崖,一批共產黨和共青團員隨即過海,在全島各地開展建黨活動。黨組織從第一個支部開始,逐漸發展壯大,開啟了瓊崖革命的壯闊歷程。土地革命時期,瓊崖紅色區域不斷擴大,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蘇區之一。
編者的話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海南省測繪地理信息局聯合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推出《海南紅色地圖》,內容涵蓋海南島紅色印記、紅色娘子軍活動示意圖、不同時期的革命活動作戰示意圖,以及海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分布圖、海南島紅色旅游推薦路線圖等。海南周刊本期起推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海南紅色地圖”系列報道,解讀《海南紅色地圖》背后的故事。
1
中共瓊崖特別支部的成立
在南征之際,時任廣東團區委書記的楊善集在廣州中山堂召集準備過海的100多名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開會,在會上提出:“我們的任務是辦黨,公開辦國民黨、秘密辦共產黨,辦農會、婦會、青、工、文教方面的組織。”過瓊以后的共產黨員,基本都有國民黨中央的合法頭銜。楊善集還抽調王文明、馮平等革命骨干,隨軍做政治工作,赴瓊領導從事建黨建團的工作;通過國民黨中央農民部先后派遣了何毅、符向一等10多名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以農民運動特派員的身份返瓊崖從事革命活動,建立農會組織。這一大批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革命青年骨干是當時打開瓊崖革命新局面、創立黨團組織、開展群眾革命運動的中堅力量。
2月4日,這些人到瓊崖的第二天,即在海口關帝廟召開大會,宣布成立中共瓊崖特別支部,羅漢任支部書記。由羅漢分配任務,支部成員被派往各地分頭發展國民黨組織。返瓊開展建黨活動的瓊籍中共黨員,牢記楊善集的教誨,在積極發展國民黨組織的同時,也努力利用國共合作的政治環境,大量發展共產黨組織,使瓊崖的中共的力量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2
全瓊各地黨支部紛紛建立
中共瓊崖特別支部成立后,立即以戰斗的姿態投入工作。共產黨員羅文淹擔任《瓊崖民國日報》的社長兼總編輯,陳公仁任經理兼編輯,通過這個陣地,大造革命輿論,宣傳馬克思主義,宣傳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革命政策。通過各種渠道擴大發行革命刊物《向導》《中國青年》等;瓊崖也創辦了《路燈》《掃把》旬刊、《群眾》《環球報》和《現代青年》周刊等。還刊印《共產主義問答》《馬克思主義入門》等革命理論圖書。
1926年,中共瓊崖特別支部以國民黨瓊崖特委的名義首先成立了瓊崖農工商學各界聯合會。2月,廣東省農民協會瓊崖辦事處成立;4月,海口市總工會成立,還建立了一批基層工會,會員達六七千人。夏秋間,瓊崖總工會成立,各縣也開始籌建縣總工會、農民協會籌備辦事處、婦女解放協會和學生聯合會等群眾團體。
瓊崖特支認真貫徹中共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在廣泛組織民族革命運動、工人運動、農民運動、青年運動的斗爭中,加強黨的領導作用。中共黨團員深入府海地區和各縣城鄉、機關、學校、團體,發動群眾,開展革命斗爭,并發現、培養、吸收先進分子入黨、入團。全瓊相繼建立起一批黨、團基層組織。2月,中共瓊崖東路特別支部(后改為部委)、文昌縣黨支部成立;3月,瓊崖仲愷農工學校黨支部成立。在崖縣,先是成立共產主義小組,同年秋,成立崖縣東南黨支部。至此,全瓊除感恩縣和昌江縣以外,11個市縣都建立了中共黨團的基層組織。這一系列的開創性工作,壯大了黨的力量,為中共瓊崖地委的建立,從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都做了充分的準備。
在合法身份的掩護下,瓊崖各地的國民黨黨部許多是由共產黨員直接組織成立,各級國民黨黨部的負責人也大多都由共產黨員擔任。
以1926年夏天的海口市黨部為例,當時在市黨部里的委員共7個人,張難先、柯嘉予、朱潤澤是常務委員,吳清坤、林平、張學良、吳壽英是執行委員。7人中,除張學良是死硬的國民黨右派外,其他6人基本是共產黨員或國民黨左派人士。
具體到瓊崖各縣國民黨黨部,被共產黨員把持的情況更加普遍,當時瓊東縣黨部就是由共產黨員郭儒灝創建的,其工作中心也是以發展共產黨員為主。郭儒灝后來回憶:“我們名義上發展國民黨,實際上是發展共產黨員,成立共產黨黨組、支部,在工、青、婦各種組織中發展共產黨員,作為骨干力量。不少國民黨員也就是共產黨員,國民黨各個區部、區分部實際是我們共產黨員所掌握。”此外,在瓊山、文昌、樂會、萬寧、定安、崖縣、澄邁、臨高、儋縣等縣的國民黨組織也由共產黨員發起成立,其黨部控制權掌握在共產黨員手中。
3
革命大潮中的學生支部
在府海地區,廣東省立第六師范學校是中共瓊崖早期組織活動最為活躍的地方。中共瓊崖特別支部派遣羅文淹到第六師范學校任訓育主任,陳垂斌任第六師范學校教務主任,陳公仁、陳文晃、周漢光、吳亞衣、云石天、洪鐘等均系瓊崖特別支部派到第六師范學校的教員,他們以教員的身份在校內積極開展革命活動。
羅文淹、陳垂斌首先發動進步青年學生鄭景琛、魏宗舟、李泮標、韓托夫(韓財元)、蘇漢亭等,組織改選第六師范學生會。此后,他們又以出版墻報和學生會刊等形式宣傳革命道理和報道革命重要消息并請楊善集、王文明、許俠夫等到學校作政治報告,用革命理論和愛國思想教育青年學生,激發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傳播馬列主義革命道理,使許多青年學生和進步的知識分子接受了革命思想。
3月8日,第六師范學生鄭景琛、魏宗舟、韓托夫、陳祖憲、符國光、李泮標、蘇漢亭等,被吸收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立了府海地區第一個基層黨組織——廣東省立第六師范學校黨團支部,陳垂斌任書記,支部成員陳垂斌、韓托夫、梁慧貞、鐘慧英、邢慧覺等。
在第六師范學校黨團支部的影響和帶動下,府海各中學的黨團組織迅速發展起來。《中國共產黨海口歷史》第一卷記載:至年底,除了廣東省立第六師范學校外,瓊海中學、瓊山中學、瓊崖公學、環海中學等都建立黨團支部,每校有黨員二三十人,團員更多些,省立第六師范的每個班都建立了黨團支部。各校黨團支部經常開展各種活動,府城各中學成為學生運動的中心。
4
第一個黎族支部書記
黎族共產黨員黃振士被瓊崖特支委派到陵水開展建黨工作,他與1925年黨組織從廣州派回陵水縣工作的共產黨員陳貴清取得聯系。此時,中共廣東區委又派鄭家齊、王克兆和吳瑞延3人到陵水縣協助黃振士開展工作。黃振士和陳貴清等先后在陵水城鄉秘密吸收了工人鄭有造、農民吳文道等8人為共產黨員。陵水的共產黨員由5人發展到13人。
1926年2月28日,在陵城鎮陳貴清家的小樓上,由黃振士主持召開了中共陵水縣第一次全體黨員會議,成立了中共陵水縣小組。會上,大家一致推選黃振士為陵水縣黨小組組長,陳貴清為副組長。會議通過了在陵水縣開展工農運動的決議,明確陵水黨組織建立初期的主要任務是開展工、農、青、婦、學運動,以及發展黨的基層組織。5月,中共陵水縣小組改名為中共陵水縣支部,黃振士任書記。6月,中共瓊崖地委成立后,陵水黨支部隸屬瓊崖地委領導。黃振士也成為第一個黎族的黨支部書記。據《中國共產黨陵水歷史》第一卷記載,“至11月,陵水縣的共產黨員發展到40多人。”
5
瓊崖蘇區的中心——樂四區
1927年瓊崖四二二事變后,中共瓊崖地委改為特委,遷移到樂會縣第四區,組織發動瓊崖起義。樂會四區成為瓊崖特委的駐地,至1928年1月,以樂四區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初具規模,黨的基層組織和農會、婦女會普遍成立。樂四區蘇維埃政府有效開展各項工作,中共瓊崖特委認為“區蘇維埃最有成績者,為樂會第四區”。
在此基礎上,樂四區積極開展土地革命。1928年1月,在瓊崖特委和樂會縣委的領導下,樂四區進行的土地革命,從一般的暴動,燒田契,斗土豪,發展到分配土地階段,區農民代表大會通過了《土地問題的臨時辦法》。它基本上遵循了八七會議所提出的土地革命精神,又結合了當地實際,反映了農民特別是貧雇農的土地要求;不提“沒收一切土地”,而是提“沒收一切地主土地及公田”,抓住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地主與農民的這個主要矛盾;對地主家屬,酌情留給耕種的土地,采取了給出路的政策;保留了自耕農的土地,使其利益不受侵犯。這就為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武裝斗爭的繼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以樂四區為中心,全瓊各地的起義武裝鞏固起義成果,使得紅色區域不斷擴大,西路、中路和東路紅軍主動出擊打擊反動勢力,不斷擴大瓊崖蘇區的范圍。至1928年2月,東路紅軍有600余人,分駐在樂會、萬寧、陵水;中路紅軍有300余人,分駐在瓊山、文昌;西路紅軍有400余人,駐在澄邁。1928年8月12日,全瓊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樂四區的高朗村舉行,大會宣布成立瓊崖蘇維埃政府,一致選舉王文明為主席。瓊崖蘇維埃政府成立后,頒布了臨時土地法、蘇維埃組織法、保護工商業條例等一系列法令、條例。
6
參加中華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
1930年夏,土地革命在全國如火如荼展開,蘇維埃政權在全國各個革命根據地紛紛建立并逐漸壯大起來。
瓊崖也迎來了第二次土地革命高潮,特委書記馮白駒領導全瓊軍民發動“紅五月”攻勢,先后攻克定安縣城、陵水縣城。在瓊東縣的紅軍和赤衛隊用“蒸豬”和“壁圍”的戰法,先后摧毀了平坦、沙溪、何魯、汪洋等地的炮樓碉堡,繳獲一批槍支彈藥。在定安縣的紅軍先后攻打了新市、居丁、仙溝等地的反動民團和駐守黃竹墟的國民黨海軍陸戰隊。紅四連在萬寧、樂會兩縣攻克了10多個民團據點。紅軍獨立團副團長王文宇和紅二營營長吳多慶率領紅二營200余人,從母瑞山開赴瓊崖西部的瓊山、澄邁交界的山區開展斗爭,擴大紅軍隊伍,恢復了羊山革命根據地,并進軍澄邁縣坡尾、西昌等地,打擊民團,發動群眾,恢復和發展了坡尾、西昌根據地。
在一系列的攻勢下,全瓊的紅色區域比1928年擴大,不僅恢復了第一次土地革命高潮時的樂會、萬寧、瓊東、瓊山、文昌、陵水、定安、澄邁等縣蘇區,而且開辟了臨高、崖縣等一些新蘇區。紅軍力量迅速發展壯大,1930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在瓊崖正式成立,全師共分為3個團。紅一團積極活動于瓊東、定安一帶,打擊敵人,鞏固與擴大母瑞山和瓊東革命根據地;紅二團以瓊山縣羊山革命根據地為基地,活動于瓊山、澄邁、臨高等地區,打擊敵人,發展紅軍,建立蘇維埃政權;紅三團以萬寧六連嶺為基地,活動于樂會、萬寧、陵水地區,殲滅樂會、萬寧縣交界地區的下瑯坡、祿馬、中興等據點的敵人,進一步鞏固與發展樂萬蘇區。
至1931年底,瓊崖東路的樂會、萬寧革命根據地,幾乎連成一片;中路的瓊東、定安革命根據地也基本連成一片;西路的澄邁、瓊山西部革命根據地,也已打通了聯系。整個瓊崖革命根據地,包括崖縣、陵水、萬寧、樂會、瓊東、定安、文昌、瓊山、澄邁、臨高、儋縣等11個縣的部分地區,人口已超過100萬。
在全國蘇區發展的大背景下,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在江西瑞金的葉坪村開幕。瓊崖蘇區雖然距離瑞金十分遙遠,但為了參加這次會議,特委派出瓊崖蘇維埃政府常委曾昌鸞出席。曾昌鸞秋季從瓊崖出發,化妝前行,一路北上,沖過敵人的重重封鎖,終于在1931年的10月底到達中央蘇區,得到朱德、毛澤東等同志的親切接見和指示。曾昌鸞返回瓊崖后,由于瓊崖第二次反“圍剿”斗爭失利,他跟隨馮白駒走上母瑞山。1933年1月,馮白駒決定派少數同志分批下山,到各地聯系和了解情況,馮裕深(團特委書記)和曾昌鸞奉命突圍下山,在前往瓊山途中,遭反動民團襲擊,曾昌鸞被捕后英勇就義。
7
瓊崖紅軍行營指揮部的斗爭
1931年春,中共瓊崖特委召開第二次擴大會議,會議決定開辟瓊山縣六區“飛地”(即現在屯昌縣的大部分地區),把紅二團活動的西路和紅一團活動的東路聯系起來,從楓木、烏坡向現在的瓊中縣營根一帶深入發展,建立山區中心革命根據地。因為那里有黨的地下組織,群眾基礎較好,敵人統治力量薄弱,地方遼闊,回旋余地大,具備了開辟根據地的有利條件。為此,瓊崖特委和瓊崖工農紅軍獨立師決定成立瓊崖紅軍行營指揮部。以警衛營為基礎,從一、二、三團各抽調一個連,共約300人左右,組成瓊崖工農紅軍行營。
行營指揮部首先組織攻打駐在南圮村的國民黨新興鄉公所。國民黨公所人員聞悉,紛紛逃往府城和海口市。
驅逐新興的敵人之后,行營又去收拾了人民恨之入骨的土匪“五公子”(即李啟光、李啟吉、李啟忠、李啟芳、李啟發五兄弟)。附近鄉村的群眾看到我共產黨軍隊打國民黨反動派,又清除土匪,為人民除害,非常感謝紅軍,說共產黨領導下的軍隊真是好,從此行營聲威大振。指揮部趁此機會,派出部隊,深入農村,發動群眾挑選骨干,建立瓊六區蘇維埃政府和農民協會。1931年冬,行營紅軍開進了加訓村一帶,把尖石嶺山洞設為指揮部,辦起學校,組織進步青年學習。紅軍戰士在山洞前100多平方米的草地上出操上課。自此,尖石嶺山洞便被群眾稱為“紅軍洞”。
1932年秋,國民黨陳漢光部隊進攻東定、樂萬革命根據地。行營紅軍和獨立師師部失去聯系,糧彈供給中斷,瓊六區蘇維埃政府籌錢籌糧支持部隊。但由于瓊六蘇區是新建的,物質基礎較差,不能長久支持行營紅軍。澄邁縣、瓊山縣國民黨政府集中反動民團配合國民黨1個營的正規軍隊,向行營紅軍進攻。行營部隊退回南古嶺、南坤一帶,與紅二團聯系的交通路線被切斷了,被迫向七指嶺方面進發,找紅三團,但途中又被國民黨軍截斷。于是,改向樂會八區往樂會四區方向前進。至1932年冬末,行營紅軍回到樂四區時,只有200余人,由紅三團收編,行營到此宣告結束。行營雖然解散了,但是這支隊伍轉戰千里,沿途宣傳群眾,開辟新區,建立政權,播下了革命的種子,是土地革命時期瓊崖特委擴大紅色區域的壯舉。
本版圖片均由 陳立超 提供
相關稿件